范文查询

《聊天 交流思想的好形式》范文模板

共有222人参考聊天 交流思想的好形式怎么写,2200字免费交际礼仪模板格式范文
范文模板大全
聊天 交流思想的好形式怎么写

聊天 交流思想的好形式范文(2200字)

大文豪肖伯纳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个苹果,那么,你和我自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聊天就是交流思想的一种好形式,也是较为频繁的一种社交活动。聊天具有很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属于自由度较大的散文式“闲谈”。正因为如此,参与者便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毫无拘束地“聊”出来。所以它已成为人们加强联系、传播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1.得来全不费功夫某市自来水公司经理于希慈有一个独特的本领,就是聊天。全公司870多名职工,有60%以上的职工他都“聊”过。他体会到,只要到群众中去聊一聊,就能找到一些解决困难的办法。深圳蛇口工业区,每月第一个星期二的晚上,年轻的厂长、经理凑到一起开“聊天会”。他们往往能利用聊天中得到的信息,使企业兴旺发达或转危为安。有一家帆布厂兴办不久产品销路就发生了困难。厂长亲自出马,旅差费花了好几千,还是没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与朋友聊天中获知某勘探队急需15件钻井塔衣,这一信息,挽救了一个濒临崩溃的工厂。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可见,聊天实在是做思想工作、沟通信息、调节心理的一种较好方式。2.海阔天空任驰骋“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我们可以借用此话来概括聊天口才的特点。(1)平等互惠,畅所欲言。聊天的参与者之间无长幼辈和上下级之分,地位相对平等。这就易于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谁也不受拘束,不受限制,大家推心置腹,相互信任,相互启发,相互给予,平等互惠,畅所欲言。如果交谈时唇枪舌剑,剑拔弩张,说话刻薄,盛气凌人,那是绝对“聊”不起来的。(2)形式不拘,场地不限。聊天不需要谁发出正式的邀请,大家自愿凑在一起便可“聊”起来。人数没有限制,少则两人,多则十几人。没有主持人,发言也无先后次序,想讲就讲,想停就停。聊天的时间没有定规,无话聊十几分钟便散了,有话可聊至深夜。参与者来去自由,想来便来,要走便走。聊天的场地也没有什么限制,教室、宿舍里、火车上、河边、公园、茶馆……都可。(3)话题丰富,轻松愉快。聊天的话题丰富多采,气氛轻松愉快,这也是它的一大特色。一般情况下,聊天并无事先确定的内容,也无需就某个问题得出结论或达成协议。因此,参与者的发言常常是即兴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凡是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讲,比如:学习上的困难、个人的打算、童年的趣事、名人轶闻……聊天的场面往往呈现出谈笑风生、热闹非凡的情景。3.“上乘、中乘、下乘、最下乘”清人敦诚(曹雪芹的好友)将聊天分为“上乘、中乘、下乘、最下乘”四个等级,可见聊天也有水平高低之分。高水平的聊天一定是高尚的、愉快的,而且能“聊”出效果为我所用。能否达到那个水平,那就要看参与者的口才如何了。聊天的口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善于寻找话题。几个人在一起聊天,如果谁都感到无话可说,那是索然无味的。此时,如有善于寻找话题的人加入,便可打破尴尬局面,活跃交谈气氛。寻找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共同点。有的人很善于从参与聊天者的身上找共同点,并由此引出话题。同行可谈谈业务上的一些问题,同事可聊聊单位情况,老同学可一起回忆同窗共读的情景,年龄相近的人,身体状况、家庭情况也会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共同点找话题,说话投机,就越“聊”越对劲。②就地取材。聊天场地上的任何事件都可作为话题,问题是要善于发现。比如:墙上的字画、书架上的书籍、桌上的座右铭、一棵树、一种花……就地取材,信手拈来,往往会“聊”得轻松自在。③循趣入题。要想聊天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最后达到某个目的,循趣入题是一个诀窍。纽约有一家高级食品公司的总经理,很想出售面包给纽约一家大旅馆。于是,总经理作了一系列的努力:四年没有间断每周一次的拜访;参加老板所参加的社交活动;在旅馆开房间。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感动“上帝”。后来总经理发现这位老板是旅馆业协会的主席,而且对协会的活动十分感兴趣,从不缺席。他高兴极了,第二天便跟老板“聊”起了协会的有关情况。奇迹终于出现了:过不了几天,老板打电话叫总经理带着面包去议价。(2)善于调节话题。聊天往往没有一以贯之的话题,而是随着参与者的兴趣经常变换。善于调节话题的人,他能敏感地意识到某个内容不能继续“聊”下去了,并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语言转换话题。一般说来,下列三种话题需要调节:庸俗的、乏味的、影响关系的。掌握了调节话题技巧的人,他或是用提问的方式,或是用暗语的方式,或是干脆单刀直入。总之,他能因势利导地使交谈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这种本领,只有口才好的人才具备。(3)善于寓庄于谐。茶余饭后,假日工余,大家没有思想负担,在一起聊聊,轻松轻松,倒也有些乐趣。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一本正经,有的甚至像作报告似的拉腔拉调,那是非常乏味的。有口才的人,却善于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创造愉快的交谈气氛,并且往往能让你在说说笑笑中明白某个道理。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带领部队来到泰兴,亲自指挥黄桥战役。当时他住在一位塾师高先生家中,此人棋艺甚高。陈毅经常与他对弈闲聊。战前陈毅与之对弈,连胜三局。黄桥一战,我军大获全胜。战后陈毅怀着胜利的喜悦又和高先生下棋聊天,说说笑笑中陈毅连输三局。这时,他猛地站起,紧紧握住高先生的手,感谢高先生的良苦用心。来源:教育网

1FWA范文链接:http://www.1fwa.com/fanwen/82631/

《聊天 交流思想的好形式.doc》
将范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参考和打印
交际礼仪范文模板范本免费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文件为doc格式

未知区域的朋友,你觉得聊天 交流思想的好形式范文格式写法怎么样?(最多500字,当前字数:0)
交际礼仪范文

揭密第一代白领经历:穿着西装挤公交车怎么写

 谢德明,上海某日资公司管理部部长。1986年1月从纺织厂进入东芝上海办事处,6年后因为“社内结婚”离开东芝,进入日商岩井,任机械部门科长。2000年,跳槽到太仓的一家公司任总经理助理。两年后再次跳回上海,工作至今。   朱艳艳,36岁,上海视点公共关系有限公司总经理。1990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兰生大酒店公关部。2年后跳槽到海仑宾馆,任公关部副经理。3个月后,又回到兰生大酒店,成为   当时全上海最年轻的酒店公关经理。1996年辞职后,自己开起了公关公司。   我们今日视之时尚的生活方式,“先锋白领”们早就抢先尝过。由前后两代白领,为你揭开他们工作生活的全部秘密。   面试:外语是敲门砖   谢德明进东芝的过程,听起来很简单——他会日语,而当时的对外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外服”)正在替东芝招人。虽然程度未见得有多高,但在当年外语人才紧俏的上海,就是有人叫价6000元请一个“外语达人”。进东芝前,外服又安排了为期半年的培训,教大家打字、发传真、强化外语和基本的外贸知识。   而到了朱艳艳,面试似乎变得有些艰难。兰生的招聘是先进行语文、数学、英语3场考试,通过后再进行英语面试。海仑宾馆的考试更是让她至今印象深刻。新加坡主考官看上去温文儒雅,跟童安格有几分神似。跟朱艳艳用英语聊了一个多小时后,他忽然发难:“下面半小时,用中英文分别写4篇新闻稿。”当时的气氛,比高考还紧张。半小时下来,她写得满脸通红外加一额汗。惊魂未定时,“童安格”忽然又没头没脑地问:“如果现在让你组织一个儿童绘画比赛,你怎么办?”   “计划,组织,执行,控制。”朱艳艳几乎是条件反射般脱口而出,“童安格”点点头。趁这个间隙,朱艳艳想了想,又补充了几句。面试结束,“童安格”还留了回家作业——2天后,交出为酒店的3间餐厅度身定制的推广计划。   薪水:赚得进,花不出   1986年,谢德明的头一个月薪水,分成2笔到手:工资是外服发的,1000多元人民币,东芝方面给的是“饭贴”,有1000元外汇券之巨!当时,外汇券在黑市上与人民币的比价约在1:1.2到1:1.5,而普通人的月工资只有几十元。   这么多钱,在当时的上海,哪里花得完。当时没听说哪里有房子卖,也想不到要改善住房条件。所以结婚前,“富人”谢德明一直住在家里的阳台上。   到了1990年前后,国人日渐富裕,而外企也开始大批进驻上海。谢德明的销售业绩一下子飚升,每个月,订单都会“赥”出来,只好想办法往下个月挪。那时签合同也爽气,跟客户在饭店里开一桌,客户开玩笑似地拿起一杯白酒:“要签合同吗?喝!”热火朝天的年景持续了五六年,谢德明的酒也喝了五六年,差点把身体喝坏。   也是在那时,朱艳艳记得,出过一起有名的“黑袜子事件”,说的是有一个希尔顿酒店的女员工,因为上班没有穿黑色的袜子,就被酒店炒了鱿鱼。这件事一登报,外资酒店在大家心里更成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希尔顿酒店招聘时,居然有不少硕士、博士排队应聘。朱艳艳的不少同学毕业后,就去希尔顿当了门僮,每个月光小费就有好几百,而她工作第一年,月薪只有96元。不过第2年起,她的月薪飚升至625元,其中一半也是外汇券。1996年辞职前,她的月薪是5000多元。   收入高,有时也不是件好事。一个最明显的感觉是,这一行里的人特别“势利”。特别是年轻人,两眼只盯着钱。有些收入低的员工,心态就开始不平衡。朱艳艳记得,当时餐饮部有个小姑娘,人长得挺漂亮,老是觉得自己干的是伺候人的活儿,特委屈。终于有一天她辞职了。几个月后,她挽着男友,昂着头,风风光光地又回了一次酒店,特地到她以前上班的餐厅吃饭,一派扬眉吐气的感觉。   穿衣打扮:穿着西装挤公交车   在普通人的月薪不过几十元的年代,谢德明就在锦江里买千把块一套的西装了。当然,也可以去四川路订制,用最好的毛料子,几百元一套。   但是,就算谢德明穿得再笔挺,上班也照样得挤公交车。那会儿的公交车,出了名的挤,有时,司机得从驾驶室跳下来,用膝盖把人顶进去,才能关上车门。于是,乘车时,谢德明只能在西装外罩上外套。后来才学会了在公司里放几件衬衫西服,这个习惯保留至今。   1995年,当普通人还在花3块钱理发时,朱艳艳就会跑去找老外发型师,做一个380元的头发。部门经理上班可以不用穿制服,买衣服也成了她的一个课题。刚开始时,她总是花个几百元,买国产的套装。但酒店里一位年过半百的顾问对她“谆谆教诲”:“这种衣服穿几年就淘汰了,你看我这身,虽然贵,但已经穿了10年了。”在“老法师”手把手的教导下,朱艳艳开始花几千元买当时很时髦的EPISODE,后来又开始去香港买衣服。当时,公关经理们还流行全身鲜艳,披金戴银。后来才慢慢变得更职业化。到现在,几乎是清一色的深色套装了。   跳槽:其实我们都不勤快   20年里,谢德明只打过4份工,而在当年那些在一幢楼里上班的白领中,“我换工作还算勤快的”。谢太太至今还在东芝上班。跟现在的小白领不一样,早期白领往往爱追求稳定,就算进了外服,也都希望一辈子只做一份工作。如果是女孩子,通常从前台开始做,一步步往里挪、往上挪,当年的写字楼朋友们,如今大多是大公司的部门经理。   也有猎头来找,但谢德明一般婉言谢绝,只说“介绍朋友给你认识”。从第3家公司里出来时,他跟现在的老板讲了个不高的薪水价位。“当时也有其它几家公司要我,薪水可观,但我觉得收入多,就要付出更多,再叫我跟以前一样出差,吃不消。”   这些年来,听说外服老雇员中,有些飞机失事,有些过劳而死,谢德明忽然觉得,眼下自己的生活,因该的是幸福。   1995年时,朱艳艳接到一个电话。有一家高端酒店集团准备进入上海,想请她做公关总监。对方开出的条件是:月薪2万元,去香港培训3年,食宿由公司解决,还负担医疗保险。高薪加培训,这在当时的白领看来,简直是一份让人无法拒绝的工作。但是朱艳艳最终没有动心,理由很简单——当时她正和现在的丈夫处在热恋中,不想离开上海和他。   没过几个月,又有猎头找上了门。一家化妆品公司想请她去做营销总监,出价更高,月薪2.5万。朱艳艳也拒绝了。但是,接连而来的两个大“馅饼”,却让她生了别的心思。考虑再三,她觉得眼前摆着2条路——要么在酒店业发展下去,做成“打工皇后”;要么就跳出来,自己开公司。她给自己2年时间,先试着开个公关公司看看。如果不行,2年后就重回酒店。   当时,全上海只有个位数的外资公关公司。去注册营业执照时,人家愣是拖了2个月没批,一脸狐疑地问她:“公关公司是干什么的,你不会是养了一帮小姐吧……”朱艳艳又花了2个小时,把公关公司的业务范围解释了一遍。时至今日,上海滩上的公关公司已经遍地开花,不下百家。   吃喝玩乐:牛排用筷子夹着吃   谢德明和一帮白领下馆子,转来转去也就是东风饭店、浦江饭店、和平饭店。当时联谊大厦里日资公司打堆,所以写字楼1楼开出了上海第一家日本料理。同样是涉外写字楼的瑞金大厦,在27楼开了一家做广东菜的“世界之窗”,号称当时上海最高档的餐厅,白领们坐进去,怕是跟今天进外滩三号吃饭一样踌躇满志。谢德明工作那会儿,大家很少吃西餐,主要是大家都不习惯。偶尔进家西餐馆,先问人家有没有筷子,有的话最好,牛排切一切,夹起来当大排吃。   联谊大厦对面有家卡拉OK,好像是叫“星光”,还有什么“天使”。而现在的谢德明,对K歌之类早就没感觉了。   朱艳艳的酒店生活,看上去更是奢侈——她在酒店里有一个房间,平时就住在那里;吃饭可以在酒店的餐厅“签单”;K歌、桑拿、保龄球……各种最时髦娱乐设施,酒店里都有,而且都是最好的。在上海酒店业工作的老外,还组织了一个“外资酒店经营者协会”,各家老板轮流坐东搞酒会。老外们带着太太,华服出席,亮丽登场。朱艳艳还帮老板的太太挑选过衣服,回想起来,这似乎是最早的“时尚派对”了。  来源;学生大 ( 揭密   西装 )

舞会着装礼仪 怎么写

 谢德明,上海某日资公司管理部部长。1986年1月从纺织厂进入东芝上海办事处,6年后因为“社内结婚”离开东芝,进入日商岩井,任机械部门科长。2000年,跳槽到太仓的一家公司任总经理助理。两年后再次跳回上海,工作至今。   朱艳艳,36岁,上海视点公共关系有限公司总经理。1990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兰生大酒店公关部。2年后跳槽到海仑宾馆,任公关部副经理。3个月后,又回到兰生大酒店,成为   当时全上海最年轻的酒店公关经理。1996年辞职后,自己开起了公关公司。   我们今日视之时尚的生活方式,“先锋白领”们早就抢先尝过。由前后两代白领,为你揭开他们工作生活的全部秘密。   面试:外语是敲门砖   谢德明进东芝的过程,听起来很简单——他会日语,而当时的对外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外服”)正在替东芝招人。虽然程度未见得有多高,但在当年外语人才紧俏的上海,就是有人叫价6000元请一个“外语达人”。进东芝前,外服又安排了为期半年的培训,教大家打字、发传真、强化外语和基本的外贸知识。   而到了朱艳艳,面试似乎变得有些艰难。兰生的招聘是先进行语文、数学、英语3场考试,通过后再进行英语面试。海仑宾馆的考试更是让她至今印象深刻。新加坡主考官看上去温文儒雅,跟童安格有几分神似。跟朱艳艳用英语聊了一个多小时后,他忽然发难:“下面半小时,用中英文分别写4篇新闻稿。”当时的气氛,比高考还紧张。半小时下来,她写得满脸通红外加一额汗。惊魂未定时,“童安格”忽然又没头没脑地问:“如果现在让你组织一个儿童绘画比赛,你怎么办?”   “计划,组织,执行,控制。”朱艳艳几乎是条件反射般脱口而出,“童安格”点点头。趁这个间隙,朱艳艳想了想,又补充了几句。面试结束,“童安格”还留了回家作业——2天后,交出为酒店的3间餐厅度身定制的推广计划。   薪水:赚得进,花不出   1986年,谢德明的头一个月薪水,分成2笔到手:工资是外服发的,1000多元人民币,东芝方面给的是“饭贴”,有1000元外汇券之巨!当时,外汇券在黑市上与人民币的比价约在1:1.2到1:1.5,而普通人的月工资只有几十元。   这么多钱,在当时的上海,哪里花得完。当时没听说哪里有房子卖,也想不到要改善住房条件。所以结婚前,“富人”谢德明一直住在家里的阳台上。   到了1990年前后,国人日渐富裕,而外企也开始大批进驻上海。谢德明的销售业绩一下子飚升,每个月,订单都会“赥”出来,只好想办法往下个月挪。那时签合同也爽气,跟客户在饭店里开一桌,客户开玩笑似地拿起一杯白酒:“要签合同吗?喝!”热火朝天的年景持续了五六年,谢德明的酒也喝了五六年,差点把身体喝坏。   也是在那时,朱艳艳记得,出过一起有名的“黑袜子事件”,说的是有一个希尔顿酒店的女员工,因为上班没有穿黑色的袜子,就被酒店炒了鱿鱼。这件事一登报,外资酒店在大家心里更成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希尔顿酒店招聘时,居然有不少硕士、博士排队应聘。朱艳艳的不少同学毕业后,就去希尔顿当了门僮,每个月光小费就有好几百,而她工作第一年,月薪只有96元。不过第2年起,她的月薪飚升至625元,其中一半也是外汇券。1996年辞职前,她的月薪是5000多元。   收入高,有时也不是件好事。一个最明显的感觉是,这一行里的人特别“势利”。特别是年轻人,两眼只盯着钱。有些收入低的员工,心态就开始不平衡。朱艳艳记得,当时餐饮部有个小姑娘,人长得挺漂亮,老是觉得自己干的是伺候人的活儿,特委屈。终于有一天她辞职了。几个月后,她挽着男友,昂着头,风风光光地又回了一次酒店,特地到她以前上班的餐厅吃饭,一派扬眉吐气的感觉。   穿衣打扮:穿着西装挤公交车   在普通人的月薪不过几十元的年代,谢德明就在锦江里买千把块一套的西装了。当然,也可以去四川路订制,用最好的毛料子,几百元一套。   但是,就算谢德明穿得再笔挺,上班也照样得挤公交车。那会儿的公交车,出了名的挤,有时,司机得从驾驶室跳下来,用膝盖把人顶进去,才能关上车门。于是,乘车时,谢德明只能在西装外罩上外套。后来才学会了在公司里放几件衬衫西服,这个习惯保留至今。   1995年,当普通人还在花3块钱理发时,朱艳艳就会跑去找老外发型师,做一个380元的头发。部门经理上班可以不用穿制服,买衣服也成了她的一个课题。刚开始时,她总是花个几百元,买国产的套装。但酒店里一位年过半百的顾问对她“谆谆教诲”:“这种衣服穿几年就淘汰了,你看我这身,虽然贵,但已经穿了10年了。”在“老法师”手把手的教导下,朱艳艳开始花几千元买当时很时髦的EPISODE,后来又开始去香港买衣服。当时,公关经理们还流行全身鲜艳,披金戴银。后来才慢慢变得更职业化。到现在,几乎是清一色的深色套装了。   跳槽:其实我们都不勤快   20年里,谢德明只打过4份工,而在当年那些在一幢楼里上班的白领中,“我换工作还算勤快的”。谢太太至今还在东芝上班。跟现在的小白领不一样,早期白领往往爱追求稳定,就算进了外服,也都希望一辈子只做一份工作。如果是女孩子,通常从前台开始做,一步步往里挪、往上挪,当年的写字楼朋友们,如今大多是大公司的部门经理。   也有猎头来找,但谢德明一般婉言谢绝,只说“介绍朋友给你认识”。从第3家公司里出来时,他跟现在的老板讲了个不高的薪水价位。“当时也有其它几家公司要我,薪水可观,但我觉得收入多,就要付出更多,再叫我跟以前一样出差,吃不消。”   这些年来,听说外服老雇员中,有些飞机失事,有些过劳而死,谢德明忽然觉得,眼下自己的生活,因该的是幸福。   1995年时,朱艳艳接到一个电话。有一家高端酒店集团准备进入上海,想请她做公关总监。对方开出的条件是:月薪2万元,去香港培训3年,食宿由公司解决,还负担医疗保险。高薪加培训,这在当时的白领看来,简直是一份让人无法拒绝的工作。但是朱艳艳最终没有动心,理由很简单——当时她正和现在的丈夫处在热恋中,不想离开上海和他。   没过几个月,又有猎头找上了门。一家化妆品公司想请她去做营销总监,出价更高,月薪2.5万。朱艳艳也拒绝了。但是,接连而来的两个大“馅饼”,却让她生了别的心思。考虑再三,她觉得眼前摆着2条路——要么在酒店业发展下去,做成“打工皇后”;要么就跳出来,自己开公司。她给自己2年时间,先试着开个公关公司看看。如果不行,2年后就重回酒店。   当时,全上海只有个位数的外资公关公司。去注册营业执照时,人家愣是拖了2个月没批,一脸狐疑地问她:“公关公司是干什么的,你不会是养了一帮小姐吧……”朱艳艳又花了2个小时,把公关公司的业务范围解释了一遍。时至今日,上海滩上的公关公司已经遍地开花,不下百家。   吃喝玩乐:牛排用筷子夹着吃   谢德明和一帮白领下馆子,转来转去也就是东风饭店、浦江饭店、和平饭店。当时联谊大厦里日资公司打堆,所以写字楼1楼开出了上海第一家日本料理。同样是涉外写字楼的瑞金大厦,在27楼开了一家做广东菜的“世界之窗”,号称当时上海最高档的餐厅,白领们坐进去,怕是跟今天进外滩三号吃饭一样踌躇满志。谢德明工作那会儿,大家很少吃西餐,主要是大家都不习惯。偶尔进家西餐馆,先问人家有没有筷子,有的话最好,牛排切一切,夹起来当大排吃。   联谊大厦对面有家卡拉OK,好像是叫“星光”,还有什么“天使”。而现在的谢德明,对K歌之类早就没感觉了。   朱艳艳的酒店生活,看上去更是奢侈——她在酒店里有一个房间,平时就住在那里;吃饭可以在酒店的餐厅“签单”;K歌、桑拿、保龄球……各种最时髦娱乐设施,酒店里都有,而且都是最好的。在上海酒店业工作的老外,还组织了一个“外资酒店经营者协会”,各家老板轮流坐东搞酒会。老外们带着太太,华服出席,亮丽登场。朱艳艳还帮老板的太太挑选过衣服,回想起来,这似乎是最早的“时尚派对”了。  来源;学生大 ( 舞会   着装 )

日常交际礼仪二、送礼 约会 作客怎么写

 谢德明,上海某日资公司管理部部长。1986年1月从纺织厂进入东芝上海办事处,6年后因为“社内结婚”离开东芝,进入日商岩井,任机械部门科长。2000年,跳槽到太仓的一家公司任总经理助理。两年后再次跳回上海,工作至今。   朱艳艳,36岁,上海视点公共关系有限公司总经理。1990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兰生大酒店公关部。2年后跳槽到海仑宾馆,任公关部副经理。3个月后,又回到兰生大酒店,成为   当时全上海最年轻的酒店公关经理。1996年辞职后,自己开起了公关公司。   我们今日视之时尚的生活方式,“先锋白领”们早就抢先尝过。由前后两代白领,为你揭开他们工作生活的全部秘密。   面试:外语是敲门砖   谢德明进东芝的过程,听起来很简单——他会日语,而当时的对外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外服”)正在替东芝招人。虽然程度未见得有多高,但在当年外语人才紧俏的上海,就是有人叫价6000元请一个“外语达人”。进东芝前,外服又安排了为期半年的培训,教大家打字、发传真、强化外语和基本的外贸知识。   而到了朱艳艳,面试似乎变得有些艰难。兰生的招聘是先进行语文、数学、英语3场考试,通过后再进行英语面试。海仑宾馆的考试更是让她至今印象深刻。新加坡主考官看上去温文儒雅,跟童安格有几分神似。跟朱艳艳用英语聊了一个多小时后,他忽然发难:“下面半小时,用中英文分别写4篇新闻稿。”当时的气氛,比高考还紧张。半小时下来,她写得满脸通红外加一额汗。惊魂未定时,“童安格”忽然又没头没脑地问:“如果现在让你组织一个儿童绘画比赛,你怎么办?”   “计划,组织,执行,控制。”朱艳艳几乎是条件反射般脱口而出,“童安格”点点头。趁这个间隙,朱艳艳想了想,又补充了几句。面试结束,“童安格”还留了回家作业——2天后,交出为酒店的3间餐厅度身定制的推广计划。   薪水:赚得进,花不出   1986年,谢德明的头一个月薪水,分成2笔到手:工资是外服发的,1000多元人民币,东芝方面给的是“饭贴”,有1000元外汇券之巨!当时,外汇券在黑市上与人民币的比价约在1:1.2到1:1.5,而普通人的月工资只有几十元。   这么多钱,在当时的上海,哪里花得完。当时没听说哪里有房子卖,也想不到要改善住房条件。所以结婚前,“富人”谢德明一直住在家里的阳台上。   到了1990年前后,国人日渐富裕,而外企也开始大批进驻上海。谢德明的销售业绩一下子飚升,每个月,订单都会“赥”出来,只好想办法往下个月挪。那时签合同也爽气,跟客户在饭店里开一桌,客户开玩笑似地拿起一杯白酒:“要签合同吗?喝!”热火朝天的年景持续了五六年,谢德明的酒也喝了五六年,差点把身体喝坏。   也是在那时,朱艳艳记得,出过一起有名的“黑袜子事件”,说的是有一个希尔顿酒店的女员工,因为上班没有穿黑色的袜子,就被酒店炒了鱿鱼。这件事一登报,外资酒店在大家心里更成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希尔顿酒店招聘时,居然有不少硕士、博士排队应聘。朱艳艳的不少同学毕业后,就去希尔顿当了门僮,每个月光小费就有好几百,而她工作第一年,月薪只有96元。不过第2年起,她的月薪飚升至625元,其中一半也是外汇券。1996年辞职前,她的月薪是5000多元。   收入高,有时也不是件好事。一个最明显的感觉是,这一行里的人特别“势利”。特别是年轻人,两眼只盯着钱。有些收入低的员工,心态就开始不平衡。朱艳艳记得,当时餐饮部有个小姑娘,人长得挺漂亮,老是觉得自己干的是伺候人的活儿,特委屈。终于有一天她辞职了。几个月后,她挽着男友,昂着头,风风光光地又回了一次酒店,特地到她以前上班的餐厅吃饭,一派扬眉吐气的感觉。   穿衣打扮:穿着西装挤公交车   在普通人的月薪不过几十元的年代,谢德明就在锦江里买千把块一套的西装了。当然,也可以去四川路订制,用最好的毛料子,几百元一套。   但是,就算谢德明穿得再笔挺,上班也照样得挤公交车。那会儿的公交车,出了名的挤,有时,司机得从驾驶室跳下来,用膝盖把人顶进去,才能关上车门。于是,乘车时,谢德明只能在西装外罩上外套。后来才学会了在公司里放几件衬衫西服,这个习惯保留至今。   1995年,当普通人还在花3块钱理发时,朱艳艳就会跑去找老外发型师,做一个380元的头发。部门经理上班可以不用穿制服,买衣服也成了她的一个课题。刚开始时,她总是花个几百元,买国产的套装。但酒店里一位年过半百的顾问对她“谆谆教诲”:“这种衣服穿几年就淘汰了,你看我这身,虽然贵,但已经穿了10年了。”在“老法师”手把手的教导下,朱艳艳开始花几千元买当时很时髦的EPISODE,后来又开始去香港买衣服。当时,公关经理们还流行全身鲜艳,披金戴银。后来才慢慢变得更职业化。到现在,几乎是清一色的深色套装了。   跳槽:其实我们都不勤快   20年里,谢德明只打过4份工,而在当年那些在一幢楼里上班的白领中,“我换工作还算勤快的”。谢太太至今还在东芝上班。跟现在的小白领不一样,早期白领往往爱追求稳定,就算进了外服,也都希望一辈子只做一份工作。如果是女孩子,通常从前台开始做,一步步往里挪、往上挪,当年的写字楼朋友们,如今大多是大公司的部门经理。   也有猎头来找,但谢德明一般婉言谢绝,只说“介绍朋友给你认识”。从第3家公司里出来时,他跟现在的老板讲了个不高的薪水价位。“当时也有其它几家公司要我,薪水可观,但我觉得收入多,就要付出更多,再叫我跟以前一样出差,吃不消。”   这些年来,听说外服老雇员中,有些飞机失事,有些过劳而死,谢德明忽然觉得,眼下自己的生活,因该的是幸福。   1995年时,朱艳艳接到一个电话。有一家高端酒店集团准备进入上海,想请她做公关总监。对方开出的条件是:月薪2万元,去香港培训3年,食宿由公司解决,还负担医疗保险。高薪加培训,这在当时的白领看来,简直是一份让人无法拒绝的工作。但是朱艳艳最终没有动心,理由很简单——当时她正和现在的丈夫处在热恋中,不想离开上海和他。   没过几个月,又有猎头找上了门。一家化妆品公司想请她去做营销总监,出价更高,月薪2.5万。朱艳艳也拒绝了。但是,接连而来的两个大“馅饼”,却让她生了别的心思。考虑再三,她觉得眼前摆着2条路——要么在酒店业发展下去,做成“打工皇后”;要么就跳出来,自己开公司。她给自己2年时间,先试着开个公关公司看看。如果不行,2年后就重回酒店。   当时,全上海只有个位数的外资公关公司。去注册营业执照时,人家愣是拖了2个月没批,一脸狐疑地问她:“公关公司是干什么的,你不会是养了一帮小姐吧……”朱艳艳又花了2个小时,把公关公司的业务范围解释了一遍。时至今日,上海滩上的公关公司已经遍地开花,不下百家。   吃喝玩乐:牛排用筷子夹着吃   谢德明和一帮白领下馆子,转来转去也就是东风饭店、浦江饭店、和平饭店。当时联谊大厦里日资公司打堆,所以写字楼1楼开出了上海第一家日本料理。同样是涉外写字楼的瑞金大厦,在27楼开了一家做广东菜的“世界之窗”,号称当时上海最高档的餐厅,白领们坐进去,怕是跟今天进外滩三号吃饭一样踌躇满志。谢德明工作那会儿,大家很少吃西餐,主要是大家都不习惯。偶尔进家西餐馆,先问人家有没有筷子,有的话最好,牛排切一切,夹起来当大排吃。   联谊大厦对面有家卡拉OK,好像是叫“星光”,还有什么“天使”。而现在的谢德明,对K歌之类早就没感觉了。   朱艳艳的酒店生活,看上去更是奢侈——她在酒店里有一个房间,平时就住在那里;吃饭可以在酒店的餐厅“签单”;K歌、桑拿、保龄球……各种最时髦娱乐设施,酒店里都有,而且都是最好的。在上海酒店业工作的老外,还组织了一个“外资酒店经营者协会”,各家老板轮流坐东搞酒会。老外们带着太太,华服出席,亮丽登场。朱艳艳还帮老板的太太挑选过衣服,回想起来,这似乎是最早的“时尚派对”了。  来源;学生大 ( 作客   送礼 )

如何与陌生人交谈怎么写

 谢德明,上海某日资公司管理部部长。1986年1月从纺织厂进入东芝上海办事处,6年后因为“社内结婚”离开东芝,进入日商岩井,任机械部门科长。2000年,跳槽到太仓的一家公司任总经理助理。两年后再次跳回上海,工作至今。   朱艳艳,36岁,上海视点公共关系有限公司总经理。1990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兰生大酒店公关部。2年后跳槽到海仑宾馆,任公关部副经理。3个月后,又回到兰生大酒店,成为   当时全上海最年轻的酒店公关经理。1996年辞职后,自己开起了公关公司。   我们今日视之时尚的生活方式,“先锋白领”们早就抢先尝过。由前后两代白领,为你揭开他们工作生活的全部秘密。   面试:外语是敲门砖   谢德明进东芝的过程,听起来很简单——他会日语,而当时的对外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外服”)正在替东芝招人。虽然程度未见得有多高,但在当年外语人才紧俏的上海,就是有人叫价6000元请一个“外语达人”。进东芝前,外服又安排了为期半年的培训,教大家打字、发传真、强化外语和基本的外贸知识。   而到了朱艳艳,面试似乎变得有些艰难。兰生的招聘是先进行语文、数学、英语3场考试,通过后再进行英语面试。海仑宾馆的考试更是让她至今印象深刻。新加坡主考官看上去温文儒雅,跟童安格有几分神似。跟朱艳艳用英语聊了一个多小时后,他忽然发难:“下面半小时,用中英文分别写4篇新闻稿。”当时的气氛,比高考还紧张。半小时下来,她写得满脸通红外加一额汗。惊魂未定时,“童安格”忽然又没头没脑地问:“如果现在让你组织一个儿童绘画比赛,你怎么办?”   “计划,组织,执行,控制。”朱艳艳几乎是条件反射般脱口而出,“童安格”点点头。趁这个间隙,朱艳艳想了想,又补充了几句。面试结束,“童安格”还留了回家作业——2天后,交出为酒店的3间餐厅度身定制的推广计划。   薪水:赚得进,花不出   1986年,谢德明的头一个月薪水,分成2笔到手:工资是外服发的,1000多元人民币,东芝方面给的是“饭贴”,有1000元外汇券之巨!当时,外汇券在黑市上与人民币的比价约在1:1.2到1:1.5,而普通人的月工资只有几十元。   这么多钱,在当时的上海,哪里花得完。当时没听说哪里有房子卖,也想不到要改善住房条件。所以结婚前,“富人”谢德明一直住在家里的阳台上。   到了1990年前后,国人日渐富裕,而外企也开始大批进驻上海。谢德明的销售业绩一下子飚升,每个月,订单都会“赥”出来,只好想办法往下个月挪。那时签合同也爽气,跟客户在饭店里开一桌,客户开玩笑似地拿起一杯白酒:“要签合同吗?喝!”热火朝天的年景持续了五六年,谢德明的酒也喝了五六年,差点把身体喝坏。   也是在那时,朱艳艳记得,出过一起有名的“黑袜子事件”,说的是有一个希尔顿酒店的女员工,因为上班没有穿黑色的袜子,就被酒店炒了鱿鱼。这件事一登报,外资酒店在大家心里更成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希尔顿酒店招聘时,居然有不少硕士、博士排队应聘。朱艳艳的不少同学毕业后,就去希尔顿当了门僮,每个月光小费就有好几百,而她工作第一年,月薪只有96元。不过第2年起,她的月薪飚升至625元,其中一半也是外汇券。1996年辞职前,她的月薪是5000多元。   收入高,有时也不是件好事。一个最明显的感觉是,这一行里的人特别“势利”。特别是年轻人,两眼只盯着钱。有些收入低的员工,心态就开始不平衡。朱艳艳记得,当时餐饮部有个小姑娘,人长得挺漂亮,老是觉得自己干的是伺候人的活儿,特委屈。终于有一天她辞职了。几个月后,她挽着男友,昂着头,风风光光地又回了一次酒店,特地到她以前上班的餐厅吃饭,一派扬眉吐气的感觉。   穿衣打扮:穿着西装挤公交车   在普通人的月薪不过几十元的年代,谢德明就在锦江里买千把块一套的西装了。当然,也可以去四川路订制,用最好的毛料子,几百元一套。   但是,就算谢德明穿得再笔挺,上班也照样得挤公交车。那会儿的公交车,出了名的挤,有时,司机得从驾驶室跳下来,用膝盖把人顶进去,才能关上车门。于是,乘车时,谢德明只能在西装外罩上外套。后来才学会了在公司里放几件衬衫西服,这个习惯保留至今。   1995年,当普通人还在花3块钱理发时,朱艳艳就会跑去找老外发型师,做一个380元的头发。部门经理上班可以不用穿制服,买衣服也成了她的一个课题。刚开始时,她总是花个几百元,买国产的套装。但酒店里一位年过半百的顾问对她“谆谆教诲”:“这种衣服穿几年就淘汰了,你看我这身,虽然贵,但已经穿了10年了。”在“老法师”手把手的教导下,朱艳艳开始花几千元买当时很时髦的EPISODE,后来又开始去香港买衣服。当时,公关经理们还流行全身鲜艳,披金戴银。后来才慢慢变得更职业化。到现在,几乎是清一色的深色套装了。   跳槽:其实我们都不勤快   20年里,谢德明只打过4份工,而在当年那些在一幢楼里上班的白领中,“我换工作还算勤快的”。谢太太至今还在东芝上班。跟现在的小白领不一样,早期白领往往爱追求稳定,就算进了外服,也都希望一辈子只做一份工作。如果是女孩子,通常从前台开始做,一步步往里挪、往上挪,当年的写字楼朋友们,如今大多是大公司的部门经理。   也有猎头来找,但谢德明一般婉言谢绝,只说“介绍朋友给你认识”。从第3家公司里出来时,他跟现在的老板讲了个不高的薪水价位。“当时也有其它几家公司要我,薪水可观,但我觉得收入多,就要付出更多,再叫我跟以前一样出差,吃不消。”   这些年来,听说外服老雇员中,有些飞机失事,有些过劳而死,谢德明忽然觉得,眼下自己的生活,因该的是幸福。   1995年时,朱艳艳接到一个电话。有一家高端酒店集团准备进入上海,想请她做公关总监。对方开出的条件是:月薪2万元,去香港培训3年,食宿由公司解决,还负担医疗保险。高薪加培训,这在当时的白领看来,简直是一份让人无法拒绝的工作。但是朱艳艳最终没有动心,理由很简单——当时她正和现在的丈夫处在热恋中,不想离开上海和他。   没过几个月,又有猎头找上了门。一家化妆品公司想请她去做营销总监,出价更高,月薪2.5万。朱艳艳也拒绝了。但是,接连而来的两个大“馅饼”,却让她生了别的心思。考虑再三,她觉得眼前摆着2条路——要么在酒店业发展下去,做成“打工皇后”;要么就跳出来,自己开公司。她给自己2年时间,先试着开个公关公司看看。如果不行,2年后就重回酒店。   当时,全上海只有个位数的外资公关公司。去注册营业执照时,人家愣是拖了2个月没批,一脸狐疑地问她:“公关公司是干什么的,你不会是养了一帮小姐吧……”朱艳艳又花了2个小时,把公关公司的业务范围解释了一遍。时至今日,上海滩上的公关公司已经遍地开花,不下百家。   吃喝玩乐:牛排用筷子夹着吃   谢德明和一帮白领下馆子,转来转去也就是东风饭店、浦江饭店、和平饭店。当时联谊大厦里日资公司打堆,所以写字楼1楼开出了上海第一家日本料理。同样是涉外写字楼的瑞金大厦,在27楼开了一家做广东菜的“世界之窗”,号称当时上海最高档的餐厅,白领们坐进去,怕是跟今天进外滩三号吃饭一样踌躇满志。谢德明工作那会儿,大家很少吃西餐,主要是大家都不习惯。偶尔进家西餐馆,先问人家有没有筷子,有的话最好,牛排切一切,夹起来当大排吃。   联谊大厦对面有家卡拉OK,好像是叫“星光”,还有什么“天使”。而现在的谢德明,对K歌之类早就没感觉了。   朱艳艳的酒店生活,看上去更是奢侈——她在酒店里有一个房间,平时就住在那里;吃饭可以在酒店的餐厅“签单”;K歌、桑拿、保龄球……各种最时髦娱乐设施,酒店里都有,而且都是最好的。在上海酒店业工作的老外,还组织了一个“外资酒店经营者协会”,各家老板轮流坐东搞酒会。老外们带着太太,华服出席,亮丽登场。朱艳艳还帮老板的太太挑选过衣服,回想起来,这似乎是最早的“时尚派对”了。  来源;学生大 ( 交谈   陌生人 )

旅美交往二十戒怎么写

 谢德明,上海某日资公司管理部部长。1986年1月从纺织厂进入东芝上海办事处,6年后因为“社内结婚”离开东芝,进入日商岩井,任机械部门科长。2000年,跳槽到太仓的一家公司任总经理助理。两年后再次跳回上海,工作至今。   朱艳艳,36岁,上海视点公共关系有限公司总经理。1990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兰生大酒店公关部。2年后跳槽到海仑宾馆,任公关部副经理。3个月后,又回到兰生大酒店,成为   当时全上海最年轻的酒店公关经理。1996年辞职后,自己开起了公关公司。   我们今日视之时尚的生活方式,“先锋白领”们早就抢先尝过。由前后两代白领,为你揭开他们工作生活的全部秘密。   面试:外语是敲门砖   谢德明进东芝的过程,听起来很简单——他会日语,而当时的对外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外服”)正在替东芝招人。虽然程度未见得有多高,但在当年外语人才紧俏的上海,就是有人叫价6000元请一个“外语达人”。进东芝前,外服又安排了为期半年的培训,教大家打字、发传真、强化外语和基本的外贸知识。   而到了朱艳艳,面试似乎变得有些艰难。兰生的招聘是先进行语文、数学、英语3场考试,通过后再进行英语面试。海仑宾馆的考试更是让她至今印象深刻。新加坡主考官看上去温文儒雅,跟童安格有几分神似。跟朱艳艳用英语聊了一个多小时后,他忽然发难:“下面半小时,用中英文分别写4篇新闻稿。”当时的气氛,比高考还紧张。半小时下来,她写得满脸通红外加一额汗。惊魂未定时,“童安格”忽然又没头没脑地问:“如果现在让你组织一个儿童绘画比赛,你怎么办?”   “计划,组织,执行,控制。”朱艳艳几乎是条件反射般脱口而出,“童安格”点点头。趁这个间隙,朱艳艳想了想,又补充了几句。面试结束,“童安格”还留了回家作业——2天后,交出为酒店的3间餐厅度身定制的推广计划。   薪水:赚得进,花不出   1986年,谢德明的头一个月薪水,分成2笔到手:工资是外服发的,1000多元人民币,东芝方面给的是“饭贴”,有1000元外汇券之巨!当时,外汇券在黑市上与人民币的比价约在1:1.2到1:1.5,而普通人的月工资只有几十元。   这么多钱,在当时的上海,哪里花得完。当时没听说哪里有房子卖,也想不到要改善住房条件。所以结婚前,“富人”谢德明一直住在家里的阳台上。   到了1990年前后,国人日渐富裕,而外企也开始大批进驻上海。谢德明的销售业绩一下子飚升,每个月,订单都会“赥”出来,只好想办法往下个月挪。那时签合同也爽气,跟客户在饭店里开一桌,客户开玩笑似地拿起一杯白酒:“要签合同吗?喝!”热火朝天的年景持续了五六年,谢德明的酒也喝了五六年,差点把身体喝坏。   也是在那时,朱艳艳记得,出过一起有名的“黑袜子事件”,说的是有一个希尔顿酒店的女员工,因为上班没有穿黑色的袜子,就被酒店炒了鱿鱼。这件事一登报,外资酒店在大家心里更成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希尔顿酒店招聘时,居然有不少硕士、博士排队应聘。朱艳艳的不少同学毕业后,就去希尔顿当了门僮,每个月光小费就有好几百,而她工作第一年,月薪只有96元。不过第2年起,她的月薪飚升至625元,其中一半也是外汇券。1996年辞职前,她的月薪是5000多元。   收入高,有时也不是件好事。一个最明显的感觉是,这一行里的人特别“势利”。特别是年轻人,两眼只盯着钱。有些收入低的员工,心态就开始不平衡。朱艳艳记得,当时餐饮部有个小姑娘,人长得挺漂亮,老是觉得自己干的是伺候人的活儿,特委屈。终于有一天她辞职了。几个月后,她挽着男友,昂着头,风风光光地又回了一次酒店,特地到她以前上班的餐厅吃饭,一派扬眉吐气的感觉。   穿衣打扮:穿着西装挤公交车   在普通人的月薪不过几十元的年代,谢德明就在锦江里买千把块一套的西装了。当然,也可以去四川路订制,用最好的毛料子,几百元一套。   但是,就算谢德明穿得再笔挺,上班也照样得挤公交车。那会儿的公交车,出了名的挤,有时,司机得从驾驶室跳下来,用膝盖把人顶进去,才能关上车门。于是,乘车时,谢德明只能在西装外罩上外套。后来才学会了在公司里放几件衬衫西服,这个习惯保留至今。   1995年,当普通人还在花3块钱理发时,朱艳艳就会跑去找老外发型师,做一个380元的头发。部门经理上班可以不用穿制服,买衣服也成了她的一个课题。刚开始时,她总是花个几百元,买国产的套装。但酒店里一位年过半百的顾问对她“谆谆教诲”:“这种衣服穿几年就淘汰了,你看我这身,虽然贵,但已经穿了10年了。”在“老法师”手把手的教导下,朱艳艳开始花几千元买当时很时髦的EPISODE,后来又开始去香港买衣服。当时,公关经理们还流行全身鲜艳,披金戴银。后来才慢慢变得更职业化。到现在,几乎是清一色的深色套装了。   跳槽:其实我们都不勤快   20年里,谢德明只打过4份工,而在当年那些在一幢楼里上班的白领中,“我换工作还算勤快的”。谢太太至今还在东芝上班。跟现在的小白领不一样,早期白领往往爱追求稳定,就算进了外服,也都希望一辈子只做一份工作。如果是女孩子,通常从前台开始做,一步步往里挪、往上挪,当年的写字楼朋友们,如今大多是大公司的部门经理。   也有猎头来找,但谢德明一般婉言谢绝,只说“介绍朋友给你认识”。从第3家公司里出来时,他跟现在的老板讲了个不高的薪水价位。“当时也有其它几家公司要我,薪水可观,但我觉得收入多,就要付出更多,再叫我跟以前一样出差,吃不消。”   这些年来,听说外服老雇员中,有些飞机失事,有些过劳而死,谢德明忽然觉得,眼下自己的生活,因该的是幸福。   1995年时,朱艳艳接到一个电话。有一家高端酒店集团准备进入上海,想请她做公关总监。对方开出的条件是:月薪2万元,去香港培训3年,食宿由公司解决,还负担医疗保险。高薪加培训,这在当时的白领看来,简直是一份让人无法拒绝的工作。但是朱艳艳最终没有动心,理由很简单——当时她正和现在的丈夫处在热恋中,不想离开上海和他。   没过几个月,又有猎头找上了门。一家化妆品公司想请她去做营销总监,出价更高,月薪2.5万。朱艳艳也拒绝了。但是,接连而来的两个大“馅饼”,却让她生了别的心思。考虑再三,她觉得眼前摆着2条路——要么在酒店业发展下去,做成“打工皇后”;要么就跳出来,自己开公司。她给自己2年时间,先试着开个公关公司看看。如果不行,2年后就重回酒店。   当时,全上海只有个位数的外资公关公司。去注册营业执照时,人家愣是拖了2个月没批,一脸狐疑地问她:“公关公司是干什么的,你不会是养了一帮小姐吧……”朱艳艳又花了2个小时,把公关公司的业务范围解释了一遍。时至今日,上海滩上的公关公司已经遍地开花,不下百家。   吃喝玩乐:牛排用筷子夹着吃   谢德明和一帮白领下馆子,转来转去也就是东风饭店、浦江饭店、和平饭店。当时联谊大厦里日资公司打堆,所以写字楼1楼开出了上海第一家日本料理。同样是涉外写字楼的瑞金大厦,在27楼开了一家做广东菜的“世界之窗”,号称当时上海最高档的餐厅,白领们坐进去,怕是跟今天进外滩三号吃饭一样踌躇满志。谢德明工作那会儿,大家很少吃西餐,主要是大家都不习惯。偶尔进家西餐馆,先问人家有没有筷子,有的话最好,牛排切一切,夹起来当大排吃。   联谊大厦对面有家卡拉OK,好像是叫“星光”,还有什么“天使”。而现在的谢德明,对K歌之类早就没感觉了。   朱艳艳的酒店生活,看上去更是奢侈——她在酒店里有一个房间,平时就住在那里;吃饭可以在酒店的餐厅“签单”;K歌、桑拿、保龄球……各种最时髦娱乐设施,酒店里都有,而且都是最好的。在上海酒店业工作的老外,还组织了一个“外资酒店经营者协会”,各家老板轮流坐东搞酒会。老外们带着太太,华服出席,亮丽登场。朱艳艳还帮老板的太太挑选过衣服,回想起来,这似乎是最早的“时尚派对”了。  来源;学生大 ( 旅美   二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