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查询

《论“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范文模板

共有240人参考论“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怎么写,3470字免费三个代表模板格式范文
范文模板大全
论“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怎么写

论“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范文(3470字)

论“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wWw.LWlm.com,深刻总结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与发展,也是对当代社会进步潮流和发展趋势的新概括。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得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该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3]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推在一起就多得很。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这些著名的言论都出自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带到具体的环境和斗争中反复的进行实践而得出来的真理。这说明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来面对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会发展才会丰富才会与时俱进。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发展。

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次飞跃。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立党和国富民强的根本;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动力之源和生命源泉;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之基和目标追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它们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说明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起着决定的、第一位的作用,这要求国家及其执政党要直接着力于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探索,按照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这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所以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继承也是对它的高度发展和创新。

文化是人类精神产物的积淀,是人类为了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精神生产的产物。先进的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引导和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知识的竞争,所以我们党在确立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针的同时,在党的十五大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强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一论述,高度强调了文化的重要地位,首次肯定的明确了无形资产在现代社会的巨大价值。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当代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的科学概括。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的中心和目的。因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需要和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内驱力,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在这一论述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一点既是坚持以人为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为了适应和推进现代社会发展,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概括。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社会主义本质论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征程中,必须始终不渝地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社会主义社会是与生产力高度发达相联系的,不发展生产力,国家的经济就不会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会提高,党的信任度也无法加强,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能上升。我们的党作为社会

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始终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才能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一致,才能更好的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也是最核心的内容。这一最终目标要求我们党始终成为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密切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我们的“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振wWw.LWlm.com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农村建设”等等,都是在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切不仅要求我们党努力发展生产力还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本质不仅是物质方面的富足更是精神、文化方面的富有和充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它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原理又超越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工人政党。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不提出任何宗派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把自身的阶级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紧密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党,代表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它的目标不仅是使社会物质的现代化,而且是社会精神的现代化。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这既是党的性质的体现,又是它的性质的保证,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是党带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 “三个代表”从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分析出发,为加强党的建设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对对马克思主义的一次新的发展和丰富。

二、小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引导、人民群众推动的原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的基础之上充分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充分的展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的同时教导我们在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具体的实际环境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新未来。

参考文献: [2]列宁 《列宁选集》 第3版第1卷(274) [4]刘林元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0

[5]杨春贵 虞云耀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5

[6]钟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新》 群众出版社 2004.8

1FWA范文链接:http://www.1fwa.com/fanwen/149249/

《论“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doc》
将范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参考和打印
三个代表范文模板范本免费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文件为doc格式

未知区域的朋友,你觉得论“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范文格式写法怎么样?(最多500字,当前字数:0)
三个代表范文

用“三个代表”思想解读党史怎么写

“三个代表”思想从党的建设角度对党的近80年历史经验作了最新总结 长期以来,我们是怎样认识党的先进性呢?往往是从阶级与政党、阶级性与人民性的关系这个视角来论述,比较多地是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样说对不对呢?没有错;在处于跨越千年世纪的今天,我们国家的外部环境和自身面貌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并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这就感到需要有新的补充。因为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既要有一般性的要求,还要有同党在各个时期具体历史任务相联系的特殊要求。新时期的党的建设,必须置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必须同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相联系,必须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联系,必须同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相联系。“三个代表”思想相对于传统的“一个代表”而言,更具时代精神,更能说明党的先进性的完整性。 当然,这不是说,长期以来的“一个代表”说法没有包括另“两个代表”的意思。在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中,讲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时,论述了应当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可视为涵盖了另“两个代表”之意。但是,像江泽民同志这样明确地将一个“忠实代表”扩展为三个“忠实代表”,并将三个“忠实代表”并列提出,这不仅在我们党的历史文献中是第一次,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史上也是第一次。“三个代表”思想是从加强党的建设方面提出的,但是它不仅仅是党的建设理论。江泽民同志的“南方谈话”代表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是一个统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性的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对党的先进性的新认识,从党的建设角度对党的近80年历史经验作了最新总结。 从党史上的辉煌与挫折看“三个代表”思想 中国共产党近80年的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有五度光耀世界的伟大辉煌,也发生过四次严重挫折。近80年的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创造辉煌的业绩,根本原因在于党坚持了“三个代表”思想;在探索着前进的道路上犯的严重错误,归根结底也还在于违背了“三个代表”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第一个大的阶段是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为什么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相对于此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致命弱点,说到底,就是缺乏“三个代表”的领导力量,因此革命不能胜利。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并通过了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这是早年的中国共产党运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分析中国的国情,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的一个典范。它较好地体现了“三个代表”。在这样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获得了胜利。20年代中期的大革命首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使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了比较实际的了解。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度辉煌业绩。 但是,革命的道路不是笔直的。尽管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要努力成为“三个代表”,但在革命的征途上,它在某个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不一定都能符合“三个代表”思想。大革命后期的右倾机会主义和30年代前期的“左”倾机会主义,就没有能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革命的具体问题,在对革命形势、革命性质、革命对象、革命动力、革命策略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上犯了错误,实际上也就违背了“三个代表”,因而使革命遭受了两次严重挫折,特别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差一点断送了中国革命。在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渐形成,先后在军事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上实行拨乱,进一步搞清楚了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伟大理论。 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三个代表”思想,是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有了正确认识的折射,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成熟性的反映。正因为如此,就有了一整套正确的方针政策,从而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接连创造的第二度和第三度辉煌。 从“三个代表”角度反思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9年,是中国共产党近80年历史的第二个大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历史主题是解决怎样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后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从“三个代表”角度来反思这段历史,前者的实践比较好地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后者的实践则没有如愿地体现“三个代表”思想,在一个时期甚至违背了“三个代表”思想。 前一个问题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头八年解决的。前三年,在全国范围全面建设新民主主义取得了显著成就。随后,根据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大规模地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已占绝对优势,三大改造的任务提前基本完成。到1957年底,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也都超额完成。但是,有一个好的开头,并不能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都一帆风顺。党对革命的规律认识清楚了,并不等于对建设的规律能很快掌握。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发生了两次严重挫折。这就是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三年大困难;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十年浩劫。那么,这段曲折历史与“三个代表”是什么关系呢?就毛泽东同志而言,他在主观上无疑是想坚持“三个代表”的。但是,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他在理论上对这些问题的有些方面没有搞清楚。因而,在主观愿望上坚持与主要由他决定的大政方针政策能否“代表”,则不是一码事。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本意,是想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但是由于大搞群众运动,不讲科学,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结果造成国民经济的大破坏。发动“文化大革命”,本想使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使党更能忠实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文化大革命”,其结果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完全不符合“三个代表”思想。 新时期辉煌成就的取得与“三个代表” 我们党近80年历史的第三个大的阶段,是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直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鉴于过去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 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严重失误。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了并将继续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历史的主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对我国面临的世界形势和时代主题的科学分析,经过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的不断总结,同时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以及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认真反思,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进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又一个中兴盛世。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第五度辉煌,也是迄今时间最持久、影响最深远的辉煌。这段辉煌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回顾党的近80年历史,不难看出,在三个大的阶段中,我们所处的这个阶段,尽管也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没有发生像前两个阶段有过的那样大的曲折反复,没有犯那样全局性的大错误。相比较而言,人民付出的牺牲少多了,国家出现的动荡少多了。为什么会有这样好的局面呢?说到底,又不能不涉及“三个代表”思想。近二十多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并不断完善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是努力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真正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国家发生巨大变化,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三个代表”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不是偶然的。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在十五大,以党章形式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是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充满巨大希望的新世纪正向我们走来,我们党不能不经受新的考验。正确应对国际国内的新问题,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十多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许多重要决策和部署,从严治党,标本兼治。在继续加大力度治标的同时,更要强调治本。提出“三个代表”,就是治本的一个重要思路。 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党的建设问题。既然邓小平同志初步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那么,江泽民同志在毛泽东、邓小平的丰富的“三个代表”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作出“三个代表”的明晰概括,则是要进一步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开拓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同样可以说,江泽民同志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的回答,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本质,把对党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这正是十五大所企盼的对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 ( 党史   解读 )

论“三个代表”的理论基础怎么写

“三个代表”思想从党的建设角度对党的近80年历史经验作了最新总结 长期以来,我们是怎样认识党的先进性呢?往往是从阶级与政党、阶级性与人民性的关系这个视角来论述,比较多地是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样说对不对呢?没有错;在处于跨越千年世纪的今天,我们国家的外部环境和自身面貌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并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这就感到需要有新的补充。因为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既要有一般性的要求,还要有同党在各个时期具体历史任务相联系的特殊要求。新时期的党的建设,必须置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必须同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相联系,必须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联系,必须同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相联系。“三个代表”思想相对于传统的“一个代表”而言,更具时代精神,更能说明党的先进性的完整性。 当然,这不是说,长期以来的“一个代表”说法没有包括另“两个代表”的意思。在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中,讲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时,论述了应当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可视为涵盖了另“两个代表”之意。但是,像江泽民同志这样明确地将一个“忠实代表”扩展为三个“忠实代表”,并将三个“忠实代表”并列提出,这不仅在我们党的历史文献中是第一次,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史上也是第一次。“三个代表”思想是从加强党的建设方面提出的,但是它不仅仅是党的建设理论。江泽民同志的“南方谈话”代表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是一个统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性的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对党的先进性的新认识,从党的建设角度对党的近80年历史经验作了最新总结。 从党史上的辉煌与挫折看“三个代表”思想 中国共产党近80年的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有五度光耀世界的伟大辉煌,也发生过四次严重挫折。近80年的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创造辉煌的业绩,根本原因在于党坚持了“三个代表”思想;在探索着前进的道路上犯的严重错误,归根结底也还在于违背了“三个代表”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第一个大的阶段是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为什么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相对于此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致命弱点,说到底,就是缺乏“三个代表”的领导力量,因此革命不能胜利。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并通过了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这是早年的中国共产党运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分析中国的国情,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的一个典范。它较好地体现了“三个代表”。在这样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获得了胜利。20年代中期的大革命首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使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了比较实际的了解。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度辉煌业绩。 但是,革命的道路不是笔直的。尽管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要努力成为“三个代表”,但在革命的征途上,它在某个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不一定都能符合“三个代表”思想。大革命后期的右倾机会主义和30年代前期的“左”倾机会主义,就没有能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革命的具体问题,在对革命形势、革命性质、革命对象、革命动力、革命策略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上犯了错误,实际上也就违背了“三个代表”,因而使革命遭受了两次严重挫折,特别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差一点断送了中国革命。在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渐形成,先后在军事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上实行拨乱,进一步搞清楚了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伟大理论。 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三个代表”思想,是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有了正确认识的折射,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成熟性的反映。正因为如此,就有了一整套正确的方针政策,从而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接连创造的第二度和第三度辉煌。 从“三个代表”角度反思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9年,是中国共产党近80年历史的第二个大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历史主题是解决怎样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后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从“三个代表”角度来反思这段历史,前者的实践比较好地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后者的实践则没有如愿地体现“三个代表”思想,在一个时期甚至违背了“三个代表”思想。 前一个问题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头八年解决的。前三年,在全国范围全面建设新民主主义取得了显著成就。随后,根据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大规模地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已占绝对优势,三大改造的任务提前基本完成。到1957年底,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也都超额完成。但是,有一个好的开头,并不能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都一帆风顺。党对革命的规律认识清楚了,并不等于对建设的规律能很快掌握。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发生了两次严重挫折。这就是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三年大困难;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十年浩劫。那么,这段曲折历史与“三个代表”是什么关系呢?就毛泽东同志而言,他在主观上无疑是想坚持“三个代表”的。但是,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他在理论上对这些问题的有些方面没有搞清楚。因而,在主观愿望上坚持与主要由他决定的大政方针政策能否“代表”,则不是一码事。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本意,是想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但是由于大搞群众运动,不讲科学,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结果造成国民经济的大破坏。发动“文化大革命”,本想使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使党更能忠实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文化大革命”,其结果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完全不符合“三个代表”思想。 新时期辉煌成就的取得与“三个代表” 我们党近80年历史的第三个大的阶段,是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直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鉴于过去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 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严重失误。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了并将继续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历史的主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对我国面临的世界形势和时代主题的科学分析,经过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的不断总结,同时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以及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认真反思,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进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又一个中兴盛世。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第五度辉煌,也是迄今时间最持久、影响最深远的辉煌。这段辉煌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回顾党的近80年历史,不难看出,在三个大的阶段中,我们所处的这个阶段,尽管也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没有发生像前两个阶段有过的那样大的曲折反复,没有犯那样全局性的大错误。相比较而言,人民付出的牺牲少多了,国家出现的动荡少多了。为什么会有这样好的局面呢?说到底,又不能不涉及“三个代表”思想。近二十多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并不断完善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是努力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真正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国家发生巨大变化,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三个代表”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不是偶然的。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在十五大,以党章形式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是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充满巨大希望的新世纪正向我们走来,我们党不能不经受新的考验。正确应对国际国内的新问题,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十多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许多重要决策和部署,从严治党,标本兼治。在继续加大力度治标的同时,更要强调治本。提出“三个代表”,就是治本的一个重要思路。 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党的建设问题。既然邓小平同志初步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那么,江泽民同志在毛泽东、邓小平的丰富的“三个代表”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作出“三个代表”的明晰概括,则是要进一步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开拓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同样可以说,江泽民同志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的回答,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本质,把对党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这正是十五大所企盼的对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 ( 理论基础   代表 )

“三个代表”思维方式解读怎么写

“三个代表”思想从党的建设角度对党的近80年历史经验作了最新总结 长期以来,我们是怎样认识党的先进性呢?往往是从阶级与政党、阶级性与人民性的关系这个视角来论述,比较多地是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样说对不对呢?没有错;在处于跨越千年世纪的今天,我们国家的外部环境和自身面貌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并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这就感到需要有新的补充。因为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既要有一般性的要求,还要有同党在各个时期具体历史任务相联系的特殊要求。新时期的党的建设,必须置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必须同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相联系,必须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联系,必须同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相联系。“三个代表”思想相对于传统的“一个代表”而言,更具时代精神,更能说明党的先进性的完整性。 当然,这不是说,长期以来的“一个代表”说法没有包括另“两个代表”的意思。在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中,讲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时,论述了应当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可视为涵盖了另“两个代表”之意。但是,像江泽民同志这样明确地将一个“忠实代表”扩展为三个“忠实代表”,并将三个“忠实代表”并列提出,这不仅在我们党的历史文献中是第一次,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史上也是第一次。“三个代表”思想是从加强党的建设方面提出的,但是它不仅仅是党的建设理论。江泽民同志的“南方谈话”代表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是一个统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性的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对党的先进性的新认识,从党的建设角度对党的近80年历史经验作了最新总结。 从党史上的辉煌与挫折看“三个代表”思想 中国共产党近80年的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有五度光耀世界的伟大辉煌,也发生过四次严重挫折。近80年的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创造辉煌的业绩,根本原因在于党坚持了“三个代表”思想;在探索着前进的道路上犯的严重错误,归根结底也还在于违背了“三个代表”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第一个大的阶段是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为什么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相对于此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致命弱点,说到底,就是缺乏“三个代表”的领导力量,因此革命不能胜利。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并通过了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这是早年的中国共产党运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分析中国的国情,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的一个典范。它较好地体现了“三个代表”。在这样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获得了胜利。20年代中期的大革命首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使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了比较实际的了解。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度辉煌业绩。 但是,革命的道路不是笔直的。尽管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要努力成为“三个代表”,但在革命的征途上,它在某个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不一定都能符合“三个代表”思想。大革命后期的右倾机会主义和30年代前期的“左”倾机会主义,就没有能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革命的具体问题,在对革命形势、革命性质、革命对象、革命动力、革命策略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上犯了错误,实际上也就违背了“三个代表”,因而使革命遭受了两次严重挫折,特别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差一点断送了中国革命。在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渐形成,先后在军事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上实行拨乱,进一步搞清楚了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伟大理论。 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三个代表”思想,是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有了正确认识的折射,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成熟性的反映。正因为如此,就有了一整套正确的方针政策,从而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接连创造的第二度和第三度辉煌。 从“三个代表”角度反思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9年,是中国共产党近80年历史的第二个大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历史主题是解决怎样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后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从“三个代表”角度来反思这段历史,前者的实践比较好地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后者的实践则没有如愿地体现“三个代表”思想,在一个时期甚至违背了“三个代表”思想。 前一个问题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头八年解决的。前三年,在全国范围全面建设新民主主义取得了显著成就。随后,根据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大规模地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已占绝对优势,三大改造的任务提前基本完成。到1957年底,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也都超额完成。但是,有一个好的开头,并不能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都一帆风顺。党对革命的规律认识清楚了,并不等于对建设的规律能很快掌握。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发生了两次严重挫折。这就是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三年大困难;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十年浩劫。那么,这段曲折历史与“三个代表”是什么关系呢?就毛泽东同志而言,他在主观上无疑是想坚持“三个代表”的。但是,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他在理论上对这些问题的有些方面没有搞清楚。因而,在主观愿望上坚持与主要由他决定的大政方针政策能否“代表”,则不是一码事。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本意,是想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但是由于大搞群众运动,不讲科学,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结果造成国民经济的大破坏。发动“文化大革命”,本想使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使党更能忠实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文化大革命”,其结果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完全不符合“三个代表”思想。 新时期辉煌成就的取得与“三个代表” 我们党近80年历史的第三个大的阶段,是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直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鉴于过去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 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严重失误。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了并将继续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历史的主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对我国面临的世界形势和时代主题的科学分析,经过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的不断总结,同时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以及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认真反思,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进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又一个中兴盛世。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第五度辉煌,也是迄今时间最持久、影响最深远的辉煌。这段辉煌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回顾党的近80年历史,不难看出,在三个大的阶段中,我们所处的这个阶段,尽管也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没有发生像前两个阶段有过的那样大的曲折反复,没有犯那样全局性的大错误。相比较而言,人民付出的牺牲少多了,国家出现的动荡少多了。为什么会有这样好的局面呢?说到底,又不能不涉及“三个代表”思想。近二十多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并不断完善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是努力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真正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国家发生巨大变化,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三个代表”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不是偶然的。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在十五大,以党章形式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是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充满巨大希望的新世纪正向我们走来,我们党不能不经受新的考验。正确应对国际国内的新问题,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十多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许多重要决策和部署,从严治党,标本兼治。在继续加大力度治标的同时,更要强调治本。提出“三个代表”,就是治本的一个重要思路。 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党的建设问题。既然邓小平同志初步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那么,江泽民同志在毛泽东、邓小平的丰富的“三个代表”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作出“三个代表”的明晰概括,则是要进一步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开拓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同样可以说,江泽民同志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的回答,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本质,把对党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这正是十五大所企盼的对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 ( 思维方式   解读 )

“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怎么写

“三个代表”思想从党的建设角度对党的近80年历史经验作了最新总结 长期以来,我们是怎样认识党的先进性呢?往往是从阶级与政党、阶级性与人民性的关系这个视角来论述,比较多地是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样说对不对呢?没有错;在处于跨越千年世纪的今天,我们国家的外部环境和自身面貌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并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这就感到需要有新的补充。因为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既要有一般性的要求,还要有同党在各个时期具体历史任务相联系的特殊要求。新时期的党的建设,必须置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必须同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相联系,必须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联系,必须同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相联系。“三个代表”思想相对于传统的“一个代表”而言,更具时代精神,更能说明党的先进性的完整性。 当然,这不是说,长期以来的“一个代表”说法没有包括另“两个代表”的意思。在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中,讲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时,论述了应当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可视为涵盖了另“两个代表”之意。但是,像江泽民同志这样明确地将一个“忠实代表”扩展为三个“忠实代表”,并将三个“忠实代表”并列提出,这不仅在我们党的历史文献中是第一次,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史上也是第一次。“三个代表”思想是从加强党的建设方面提出的,但是它不仅仅是党的建设理论。江泽民同志的“南方谈话”代表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是一个统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性的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对党的先进性的新认识,从党的建设角度对党的近80年历史经验作了最新总结。 从党史上的辉煌与挫折看“三个代表”思想 中国共产党近80年的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有五度光耀世界的伟大辉煌,也发生过四次严重挫折。近80年的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创造辉煌的业绩,根本原因在于党坚持了“三个代表”思想;在探索着前进的道路上犯的严重错误,归根结底也还在于违背了“三个代表”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第一个大的阶段是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为什么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相对于此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致命弱点,说到底,就是缺乏“三个代表”的领导力量,因此革命不能胜利。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并通过了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这是早年的中国共产党运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分析中国的国情,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的一个典范。它较好地体现了“三个代表”。在这样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获得了胜利。20年代中期的大革命首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使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了比较实际的了解。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度辉煌业绩。 但是,革命的道路不是笔直的。尽管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要努力成为“三个代表”,但在革命的征途上,它在某个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不一定都能符合“三个代表”思想。大革命后期的右倾机会主义和30年代前期的“左”倾机会主义,就没有能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革命的具体问题,在对革命形势、革命性质、革命对象、革命动力、革命策略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上犯了错误,实际上也就违背了“三个代表”,因而使革命遭受了两次严重挫折,特别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差一点断送了中国革命。在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渐形成,先后在军事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上实行拨乱,进一步搞清楚了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伟大理论。 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三个代表”思想,是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有了正确认识的折射,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成熟性的反映。正因为如此,就有了一整套正确的方针政策,从而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接连创造的第二度和第三度辉煌。 从“三个代表”角度反思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9年,是中国共产党近80年历史的第二个大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历史主题是解决怎样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后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从“三个代表”角度来反思这段历史,前者的实践比较好地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后者的实践则没有如愿地体现“三个代表”思想,在一个时期甚至违背了“三个代表”思想。 前一个问题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头八年解决的。前三年,在全国范围全面建设新民主主义取得了显著成就。随后,根据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大规模地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已占绝对优势,三大改造的任务提前基本完成。到1957年底,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也都超额完成。但是,有一个好的开头,并不能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都一帆风顺。党对革命的规律认识清楚了,并不等于对建设的规律能很快掌握。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发生了两次严重挫折。这就是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三年大困难;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十年浩劫。那么,这段曲折历史与“三个代表”是什么关系呢?就毛泽东同志而言,他在主观上无疑是想坚持“三个代表”的。但是,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他在理论上对这些问题的有些方面没有搞清楚。因而,在主观愿望上坚持与主要由他决定的大政方针政策能否“代表”,则不是一码事。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本意,是想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但是由于大搞群众运动,不讲科学,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结果造成国民经济的大破坏。发动“文化大革命”,本想使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使党更能忠实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文化大革命”,其结果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完全不符合“三个代表”思想。 新时期辉煌成就的取得与“三个代表” 我们党近80年历史的第三个大的阶段,是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直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鉴于过去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 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严重失误。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了并将继续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历史的主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对我国面临的世界形势和时代主题的科学分析,经过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的不断总结,同时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以及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认真反思,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进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又一个中兴盛世。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第五度辉煌,也是迄今时间最持久、影响最深远的辉煌。这段辉煌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回顾党的近80年历史,不难看出,在三个大的阶段中,我们所处的这个阶段,尽管也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没有发生像前两个阶段有过的那样大的曲折反复,没有犯那样全局性的大错误。相比较而言,人民付出的牺牲少多了,国家出现的动荡少多了。为什么会有这样好的局面呢?说到底,又不能不涉及“三个代表”思想。近二十多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并不断完善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是努力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真正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国家发生巨大变化,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三个代表”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不是偶然的。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在十五大,以党章形式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是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充满巨大希望的新世纪正向我们走来,我们党不能不经受新的考验。正确应对国际国内的新问题,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十多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许多重要决策和部署,从严治党,标本兼治。在继续加大力度治标的同时,更要强调治本。提出“三个代表”,就是治本的一个重要思路。 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党的建设问题。既然邓小平同志初步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那么,江泽民同志在毛泽东、邓小平的丰富的“三个代表”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作出“三个代表”的明晰概括,则是要进一步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开拓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同样可以说,江泽民同志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的回答,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本质,把对党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这正是十五大所企盼的对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 ( 思想   代表 )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中心文化建设怎么写

“三个代表”思想从党的建设角度对党的近80年历史经验作了最新总结 长期以来,我们是怎样认识党的先进性呢?往往是从阶级与政党、阶级性与人民性的关系这个视角来论述,比较多地是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样说对不对呢?没有错;在处于跨越千年世纪的今天,我们国家的外部环境和自身面貌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并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挑战,这就感到需要有新的补充。因为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既要有一般性的要求,还要有同党在各个时期具体历史任务相联系的特殊要求。新时期的党的建设,必须置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必须同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相联系,必须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联系,必须同中华民族在21世纪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相联系。“三个代表”思想相对于传统的“一个代表”而言,更具时代精神,更能说明党的先进性的完整性。 当然,这不是说,长期以来的“一个代表”说法没有包括另“两个代表”的意思。在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中,讲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时,论述了应当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可视为涵盖了另“两个代表”之意。但是,像江泽民同志这样明确地将一个“忠实代表”扩展为三个“忠实代表”,并将三个“忠实代表”并列提出,这不仅在我们党的历史文献中是第一次,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史上也是第一次。“三个代表”思想是从加强党的建设方面提出的,但是它不仅仅是党的建设理论。江泽民同志的“南方谈话”代表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是一个统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性的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对党的先进性的新认识,从党的建设角度对党的近80年历史经验作了最新总结。 从党史上的辉煌与挫折看“三个代表”思想 中国共产党近80年的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有五度光耀世界的伟大辉煌,也发生过四次严重挫折。近80年的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创造辉煌的业绩,根本原因在于党坚持了“三个代表”思想;在探索着前进的道路上犯的严重错误,归根结底也还在于违背了“三个代表”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第一个大的阶段是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为什么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相对于此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致命弱点,说到底,就是缺乏“三个代表”的领导力量,因此革命不能胜利。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并通过了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这是早年的中国共产党运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分析中国的国情,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的一个典范。它较好地体现了“三个代表”。在这样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获得了胜利。20年代中期的大革命首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使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了比较实际的了解。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首度辉煌业绩。 但是,革命的道路不是笔直的。尽管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要努力成为“三个代表”,但在革命的征途上,它在某个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不一定都能符合“三个代表”思想。大革命后期的右倾机会主义和30年代前期的“左”倾机会主义,就没有能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革命的具体问题,在对革命形势、革命性质、革命对象、革命动力、革命策略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上犯了错误,实际上也就违背了“三个代表”,因而使革命遭受了两次严重挫折,特别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差一点断送了中国革命。在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渐形成,先后在军事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上实行拨乱,进一步搞清楚了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掌握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伟大理论。 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三个代表”思想,是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有了正确认识的折射,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成熟性的反映。正因为如此,就有了一整套正确的方针政策,从而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接连创造的第二度和第三度辉煌。 从“三个代表”角度反思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9年,是中国共产党近80年历史的第二个大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历史主题是解决怎样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后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从“三个代表”角度来反思这段历史,前者的实践比较好地体现了“三个代表”思想,后者的实践则没有如愿地体现“三个代表”思想,在一个时期甚至违背了“三个代表”思想。 前一个问题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头八年解决的。前三年,在全国范围全面建设新民主主义取得了显著成就。随后,根据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大规模地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已占绝对优势,三大改造的任务提前基本完成。到1957年底,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也都超额完成。但是,有一个好的开头,并不能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都一帆风顺。党对革命的规律认识清楚了,并不等于对建设的规律能很快掌握。在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先后发生了两次严重挫折。这就是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三年大困难;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十年浩劫。那么,这段曲折历史与“三个代表”是什么关系呢?就毛泽东同志而言,他在主观上无疑是想坚持“三个代表”的。但是,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他在理论上对这些问题的有些方面没有搞清楚。因而,在主观愿望上坚持与主要由他决定的大政方针政策能否“代表”,则不是一码事。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本意,是想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但是由于大搞群众运动,不讲科学,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结果造成国民经济的大破坏。发动“文化大革命”,本想使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使党更能忠实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文化大革命”,其结果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完全不符合“三个代表”思想。 新时期辉煌成就的取得与“三个代表” 我们党近80年历史的第三个大的阶段,是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直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鉴于过去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 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严重失误。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了并将继续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历史的主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对我国面临的世界形势和时代主题的科学分析,经过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的不断总结,同时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以及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认真反思,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进入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又一个中兴盛世。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第五度辉煌,也是迄今时间最持久、影响最深远的辉煌。这段辉煌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回顾党的近80年历史,不难看出,在三个大的阶段中,我们所处的这个阶段,尽管也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是没有发生像前两个阶段有过的那样大的曲折反复,没有犯那样全局性的大错误。相比较而言,人民付出的牺牲少多了,国家出现的动荡少多了。为什么会有这样好的局面呢?说到底,又不能不涉及“三个代表”思想。近二十多年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并不断完善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是努力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真正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国家发生巨大变化,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三个代表”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不是偶然的。邓小平理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在十五大,以党章形式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是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 充满巨大希望的新世纪正向我们走来,我们党不能不经受新的考验。正确应对国际国内的新问题,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十多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许多重要决策和部署,从严治党,标本兼治。在继续加大力度治标的同时,更要强调治本。提出“三个代表”,就是治本的一个重要思路。 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党的建设问题。既然邓小平同志初步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那么,江泽民同志在毛泽东、邓小平的丰富的“三个代表”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作出“三个代表”的明晰概括,则是要进一步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开拓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同样可以说,江泽民同志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的回答,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本质,把对党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这正是十五大所企盼的对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 ( 文化建设   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