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查询

《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范文模板

共有325人参考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怎么写,3984字免费马克思主义哲学模板格式范文
范文模板大全
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怎么写

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范文(3984字)

【内容提要】世纪之交,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要注重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不断保持社会主义活力;要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提出中国的发展战略;面对知识经济的大趋势,必须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面临许多问题,其中制度创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三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的。
【 正 文 】
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创新
制度对于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制约和推动作用,制度创新构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为在唯物史观看来,制度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制度创新的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本文探讨的制度创新,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创新,而提出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是坚持、发展和丰富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理论,而绝不是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就坚持了制度创新的原则,因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而言,本身就是在一个新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科学概括。科学社会主义只有不断面向运动变化的社会生活,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恩格斯在1893年同法国《费加罗报》记者谈话时指出,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1](p17)马克思倾注其一生心血,深入研究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结论。应当说,这一历史结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必须指出的是,要真正实现这一人类理想,还必须依靠我们的现实努力,尤其需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也就是说,历史方向的正确把握还并不完全等于制度的正确制定和实施。
如何将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转化为制度创新的现实过程,马克思本人为我们作出了典范。1861年,当时的沙皇俄国废除了奴隶制,俄国社会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的社会制度,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于是,处于这场辩论中心的查苏里奇便写信求教于马克思。针对查苏里奇提出的问题,马克思则显示了辩证创新的思维方式,努力探求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制度创新之路。在深入分析了俄国的具体情况后,马克思认为,一方面,俄国社会是和现代世界联系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在近代所创造的生产力、世界市场及其交往方式是俄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指出,俄国社会由于其独特的公社公有制的存在,这就可以使得俄国社会在吸取资本主义现有物质成果的基础上,可以避免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在这两个因素基础上建立的东方社会制度,将是一个创新的社会制度。当然,由于各种社会客观条件变化和制约,人们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理解还不完全一致。但无论如何,马克思关于制度创新的思维方式却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这种制度创新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其历史辩证法基础上的。“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分别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们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但是,使用一般历史哲学理论这一把万能钥匙,那是永远达不到这种目的的,这种历史哲学理论的最大长处就在于它是超历史的。”[1](p131)
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之初,由于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迫使列宁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对于克服困难、保卫苏维埃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当人们将这一应急性的对策视为走向共产主义的便捷之路时,一场政治经济危机便迅速出现了。严峻的现实使得列宁开始探求一条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之路。列宁对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在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但这种过渡必须是在全面吸取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基础上的;二是必须把提高劳动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三是要建设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权,并充分利用这一政治权力尽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四是社会主义制度设计和实施不能机械照搬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而必须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不断加以创新。这一条也是最为重要的。在论及东方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时,列宁特别强调了在复杂的现实面前要不断创新的重要性。
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伟大战略,这一战略也体现了制度创新的原则。在经济制度方面,毛泽东开始突破苏联模式,注意区分根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在所有制结构上开始考虑允许非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提出了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新思路。在政治制度上,一是提出了政治协商政党体制,而不是苏联的“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体制;二是提出了一切权力归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体制,这也不同于苏联所坚持的苏维埃和两院制的政府体制。在文化制度方面,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明成果、创建以现代化为坐标的新的文化制度。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党和国家于50年代后期在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导致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没能在正确的方向下坚持下去,但必须承认的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同样构成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体系的活的源头。
我们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最根本的意思就在于邓小平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品格,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方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邓小平制度创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制度定位的创新 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主义遇到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对自身制度作一个科学清醒的历史定位。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段时间内,对本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定位过高,从而滋生了一系列“左”的失误,如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夸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经济建设中不切实际的高速度、高指标等,都使得社会主义蒙受了损失。因此,在拨乱反正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进行科学的历史定位,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方针政策的制定就无从谈起。邓小平也正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宗旨,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从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发展依据。他曾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2](p252)   3.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创新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本质上是先进的,具有资本主义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本身就标志着根本政治制度的实质性转变。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框架和氛围。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是曲折的,从具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施来说,建国后,为了迅速医治战争所带来的创伤,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建设,我们选择了一个党、政、经、社一体化的政治制度,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必要的。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这种具体制度便暴露出许多弊端,如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等,进而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灾难。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邓小平就曾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3](p333)为此,邓小平设定了政治制度改革和创新的基本目标,这包括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从长远来看,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就曾指出:“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3](p322)从近期来看,包括三个具体目标:第一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第二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第三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p179-180) 二、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地理条件的阻隔,不同的民族、地区和国家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中生存和延续的。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确立,人类历史发生了一个转折,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4](p114)。
世界历史的形成也就是现代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的过程,就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渗透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普遍性的交往活动中,人类才能在现代化的轨道上谋求共同发展。“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4](p88)列宁曾用一个著名的公式说明世界交往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1FWA范文链接:http://www.1fwa.com/fanwen/149155/

《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doc》
将范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参考和打印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模板范本免费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文件为doc格式

未知区域的朋友,你觉得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范文格式写法怎么样?(最多500字,当前字数:0)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文

成熟马克思异化观疏证怎么写

只要涉及异化,人们就会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论述中,遇到某种令人困惑之处。对那些断言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种令人欣慰的断裂的人来说,与异化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术语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马克思对异化的说明,处于极其次要和零散的状态,所以,这种说明无法构成真正清楚的、对于这里不存在任何断裂的具体证明。那些支持存在这种断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成熟马克思所撰写的、在其中反复运用异化这个术语的论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这种断裂的人——他们当中的绝多数人都显然是用英文写作的马克思评论家,则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这些论述段落来“证明”,异化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确实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们并没有非常仔细地考察马克思用来进行这些论述的具体语境。就这种探讨而言,当然,《大纲》(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简称,下同——译者)为这样一些引用文献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满意的资料来源。 我把我们的考虑范围局限于马克思已经出版的著述,或者说,局限于他显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说,《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们采取这种研究方法,那么,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绝大多数用法就会一下子消失。而这样一来,青年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会消失,而仅仅剩下少数几篇已经出版的、异化这种观念在其中出现的文章。虽然绝大多数评论家都会由于认为它过于激烈,而拒斥这种策略,但是,这种方法确实指出了一条有理有据的原则:应当把马克思已经发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来向这个世界提供他的理论的最后形式,因此,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发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们有必要记住的是,就马克思所了解的情况而言,他的读者——比如说,《资本论》的那些读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只要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异化,我们就应当马上把这种做法与一种已经成熟的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联系起来。反过来说,如果马克思希望人们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论述异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会把他对它的谨慎的说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经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当我们考虑各种手稿时,我们显然应当以它们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为我们的基准点。具体说来,《大纲》是一部关于《资本论》的手稿,而由此显然可以得出的结论则是,马克思在《大纲》中视为至关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出现在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它就是对处于其历史脉络之中的政治经济学的讨论。而在最后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则是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巨大扩展。我们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实际上寻找的是哪些语词呢?主要语词是ent附图{图}usserung(放弃、让渡)及其派生词;ver附图{图}ussern(出售)可能是一个候选词汇(它在成熟马克思的著述中虽然出现的频率比ent附图{图}usserung更多,不过,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当然,我们应当考察entfremdung(疏远),但是,这个语词经常是作为fremd(陌生的、异样的)而表现出来的——虽然人们肯定可以把它与马克思在青年时所使用的异化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它在这里却很可能仅仅意味着“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仅仅意味着马克思正在讨论的一种资本与另一种资本没有任何联系(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grundrisse der kritik der politischen 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页,英译本:《大纲》(grundrisse),由m.尼克劳斯(nicolaus)编,(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页。)。最后一个问题涉及马克思经常使用的“作为……而出现”这个术语,它既出现在《大纲》之中,也出现在其他地方。我们永远也不会弄清楚,我们究竟仅仅是在处理一系列由于资本主义的崛起和运作方式而产生出来的表象呢,还是应当理解它就是作为资本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以某种异己的形式出现的、人的类存在。再说一遍,马克思虽然进行过极其大量的、使那些坚持认为存在两个马克思的解释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论述,但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论述又太少了,因而人们几乎无法弄清楚,我们目前仍然处在与青年马克思的参照框架一样的框架之中。 对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就“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仅仅意味着一个人把他对某个东西的所有权让渡给另一个人(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让渡是通过销售这个东西进行的)。成熟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许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显的、超越这种合法意义的涵义。下面就是一个有关这种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讨论詹姆斯·斯图尔特爵士的观点的过程中,马克思先引用了斯图尔特的话,然后对这些话进行解释:“……就货物的价格而言,我认为有两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实价值,和建立在异化基础之上的利润”(ver附图{图}usserungsprofit)(同上引书,第244页)。 在这个论述斯图尔特的部分中,马克思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斯图尔特就是坚持“纯粹从交换出发来说明”利润这样一种观点的例子,因为他“已经以科学的形式再现了”这种观点。换句话说,马克思当时所考虑的是一种与他自己的利润理论相对立的利润理论;斯图尔特的错误在于,他没有看到利润是由剩余劳动产生的。马克思在这里一点也没有提到工人的异化;他是从斯图尔特那里借用了“异化”这个语词,然后又对它进行了简单的重复。在这部著作中,我们看不到任何促使我们走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已经异化的人的论述的东西。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述中,与这种用法类似的许多用法出现得非常频繁,因此,它们可以说明马克思对“异化”这个语词的大部分用法。(注:比如说,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capital,moscow,progresspubs,1965年版),第2章,第87页;同上,第174页;马克思:《大纲》,第588页,英译本:《大纲》,第700页。这里还有某些更多的、关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作对异化这个语词的合法用法,以及关于对经过扩展异化的合法用法的例子。绝大多数例子都要么伴随着对于语境的某种简短的说明,要么伴随着一段包含相关的语词、并且为人们提供有关语境的观念的引文。以第55/136页的形式出现的引文出处,前面指的是德文原文的页码,后面指的是英文译本的页码。请记住:我自己的观点是,把这些例子当作有关“异化”的合法用法、或者经过扩展的合法用法的例子来解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我并不认为,这种解读在所有各种情况下都是惟一可能的解读。马克思:《大纲》,第55/136页〔“异化的财富”(fremdenreichtum),是在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境之中运用的〕;第107/192页(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的“异化”,显然是在合法的语境之中运用的);第118/204页(在这里,同样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的“异化”,与斯图尔特有关);第138/226页〔“异己的共同体”(fremdengemeinwesen),仅仅意味着“外来的”共同体〕;第148/238页〔“异己的劳动”(fremde arbeit)意指“不相关的劳动”〕;第177/266页("fremde arbeit,fremdes kapital"——马克思在这里的基本观点是,人们要想使资本崛起,就必须取代自给自足的经济,而这样一来,劳动就会处于资本的对立面);第216/308页〔“异己的力量”(fremdekrafte),资本和雇佣劳动互相以对方为预设前提,在这种语境之中,资本所具有的力量必定不是工人的财产):第228-229/322-323页(ent附图{图}usserung虽然处在有关把劳动移交给资本的语境之中,但是,它并没有附带任何特定的哲学含义);第236/330页("fremde arbeit"——这里的语境,是马克思描述亚当·斯密的错误理论的语境之一);第279/376页,“资本一直在以工资的形式剥夺自身”[von sich ent附图{图}ussertofthem(40 thalers)in the form of wages];第375/471页,在这里,马克思所讨论的是,在原始社会里,工人为了获得“异己的”产品而进行剩余劳动。科恩的英译本〔e.霍布斯鲍姆(hobsbawm),《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成过程》(pre-capitalist economic formations,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1965年版),第68页有“外来的”这个语词,它非常出色地具体说明了"fremd"这个语词的要点;第378/475页〔“氏族移居到外国的土地上(fremden boden)”〕;第409/509-510页,“不是通过交换、而是打着交换的幌子占有异化劳动(fremder arbeit)”——这是马克思关于区分劳动和劳动力的讨论的一部分;第446/548页,fremder arbeit出现在马克思讨论资本循环是否创造价值的过程之中;第449/551页,fremder arbeit出现在马克思论述那些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没有能力承认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的语境之中;第484/590页,fremdes eigentum——工人由于异化财产而被迫在资本存在的条件下联合起来;第502/608页,"fremder surplusarbeit......fremdeprodukte"——出现在马克思讨论剩余人口的语境之中;第527-528/643页,"fremder arbeit"——资本的循环时间虽然中断了资本家对异化劳动的占有,但是,这种时间并不是从劳动时间之中扣除的时间,因为资本家自己的时间没有计算在内;第532/638页,“客观化的劳动,作为价值而具有了独立性的劳动,在所有方面都是作为异化劳动的产物、都是作为劳动自身已经异化的产物(entfremdete produkt)而出现的”——马克思在讨论就对资本的分析而言,怎么可能出现资本的循环过程属于资本这个概念的情况的过程中,是把这种说法当作一种类比来运用的;第596/709页("fremder arbeit"——马克思在这里的讨论所涉及的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对异化劳动时间的占用是怎样在很大程度上被对于社会活动的调节取代的);第610/722页(fremder arbeit)——对异己的劳动的占有是利润的来源;第644/758页,资本家依赖“异化劳动”而生存——这是马克思对各种生产关系如何产生分配关系的讨论的一部分;第645/759页,"fremder arbeit"——这个术语显然处于马克思所引用的西斯蒙第的一段话之中;第720-721/836-837页——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的马克思对“异化”异化的合法运用;第722/838页——这里的脉络显然是马克思论述封建财产的异化的脉络。任何一种东西都可以购买。“但是,只有通过被异化(alieniert)、通过它的所有者自己放弃它(in dem der besitzer sich seiner ent附图{图}ussert)”,它才能转化成为货币”;第723/839页,“已经让渡的、已经疏远的(alienarique)”——以拉丁文形式出现的引文。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werke,berlin,dietz,1977年版),第23卷,第88/102页——“可让渡的财富(ver附图{图}usserlichen)”;第116/130页——货币作为“已经疏远了商品的(ent附图{图}usserte gestalt)东西”;第134/149页——“商品的异化(ver附图{图}usserung)”;第168页第2行/182页第20行——马克思引用的是黑格尔关于身体习性的异化(=出售)(ver附图{图}usserung)的论述;第608/634页——政治经济学家们把以往的劳动为活的劳动提供的帮助,归因于使这种劳动在其中“异化”(entfremdeten gestalt)的“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1966年版),《全集》,第25卷,第348/361页——“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资本有它自己特殊的异化(ver附图{图}usserung)方式”;第794/802页——土地作为异化财产(fremdeneigentum)与直接的生产者相对立;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2卷/《全集》,第26卷,第2章,第347/347页——认为利润和地租出自资本和土地,而不是出自“对异化劳动(fremder arbeit)的占用”的庸俗观念;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1972年版),第3卷/《全集》,第26卷,第3章,第251/247页——各种各样的资本形式都是占用的异化(angeeignete fremde)劳动;第255/251页——卡雷(carey)认为,应当减少对异化(fremder)劳动的占有;第256/252页——资本现在对异化的(fremde)剩余劳动提供了一个称号;第455/447页——资本家并没有疏远资本(ver附图{图}ussert);第456/448页,“(货币)是定期让渡的(ver附图{图}usserung)”;第457/449页——a的货币返还是以和它的异化(ver附图{图}usserung)方式同样的方式出现的;第458/450页——资本具有某种“特殊的异化形式(form der ver附图{图}usserung)”;第475/467页——“劳动受到了它自己那些作为异化(fremdes)财产而存在的、已经物化的条件的对抗”;第477/469页——“建立在剥夺所有权之上的利润,异化”(原文是英文);第492/483页——“生产条件以某种异化的形式(entfremdete form)与劳动相对抗”;第493/484页——当资本家从作为生产的先决条件之一的资本出发监督生产过程的时候,马克思便把这种资本家当作一种特殊的工人区分出来,“这种劳动条件所具有的异化形式”;第530/519页——马克思把工人自己并不拥有生产工具这个事实,称为“这种生产条件的异化过程(entfremdung)”;第537/526页,“封建地产的不自觉的异化(原文是英文)”;第538/526页——“建立在异化之上的利润”(原文是英文)。)   ( 马克思   异化 )

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看全球化怎么写

只要涉及异化,人们就会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论述中,遇到某种令人困惑之处。对那些断言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种令人欣慰的断裂的人来说,与异化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术语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马克思对异化的说明,处于极其次要和零散的状态,所以,这种说明无法构成真正清楚的、对于这里不存在任何断裂的具体证明。那些支持存在这种断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成熟马克思所撰写的、在其中反复运用异化这个术语的论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这种断裂的人——他们当中的绝多数人都显然是用英文写作的马克思评论家,则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这些论述段落来“证明”,异化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确实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们并没有非常仔细地考察马克思用来进行这些论述的具体语境。就这种探讨而言,当然,《大纲》(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简称,下同——译者)为这样一些引用文献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满意的资料来源。 我把我们的考虑范围局限于马克思已经出版的著述,或者说,局限于他显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说,《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们采取这种研究方法,那么,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绝大多数用法就会一下子消失。而这样一来,青年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会消失,而仅仅剩下少数几篇已经出版的、异化这种观念在其中出现的文章。虽然绝大多数评论家都会由于认为它过于激烈,而拒斥这种策略,但是,这种方法确实指出了一条有理有据的原则:应当把马克思已经发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来向这个世界提供他的理论的最后形式,因此,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发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们有必要记住的是,就马克思所了解的情况而言,他的读者——比如说,《资本论》的那些读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只要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异化,我们就应当马上把这种做法与一种已经成熟的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联系起来。反过来说,如果马克思希望人们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论述异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会把他对它的谨慎的说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经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当我们考虑各种手稿时,我们显然应当以它们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为我们的基准点。具体说来,《大纲》是一部关于《资本论》的手稿,而由此显然可以得出的结论则是,马克思在《大纲》中视为至关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出现在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它就是对处于其历史脉络之中的政治经济学的讨论。而在最后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则是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巨大扩展。我们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实际上寻找的是哪些语词呢?主要语词是ent附图{图}usserung(放弃、让渡)及其派生词;ver附图{图}ussern(出售)可能是一个候选词汇(它在成熟马克思的著述中虽然出现的频率比ent附图{图}usserung更多,不过,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当然,我们应当考察entfremdung(疏远),但是,这个语词经常是作为fremd(陌生的、异样的)而表现出来的——虽然人们肯定可以把它与马克思在青年时所使用的异化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它在这里却很可能仅仅意味着“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仅仅意味着马克思正在讨论的一种资本与另一种资本没有任何联系(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grundrisse der kritik der politischen 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页,英译本:《大纲》(grundrisse),由m.尼克劳斯(nicolaus)编,(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页。)。最后一个问题涉及马克思经常使用的“作为……而出现”这个术语,它既出现在《大纲》之中,也出现在其他地方。我们永远也不会弄清楚,我们究竟仅仅是在处理一系列由于资本主义的崛起和运作方式而产生出来的表象呢,还是应当理解它就是作为资本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以某种异己的形式出现的、人的类存在。再说一遍,马克思虽然进行过极其大量的、使那些坚持认为存在两个马克思的解释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论述,但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论述又太少了,因而人们几乎无法弄清楚,我们目前仍然处在与青年马克思的参照框架一样的框架之中。 对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就“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仅仅意味着一个人把他对某个东西的所有权让渡给另一个人(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让渡是通过销售这个东西进行的)。成熟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许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显的、超越这种合法意义的涵义。下面就是一个有关这种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讨论詹姆斯·斯图尔特爵士的观点的过程中,马克思先引用了斯图尔特的话,然后对这些话进行解释:“……就货物的价格而言,我认为有两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实价值,和建立在异化基础之上的利润”(ver附图{图}usserungsprofit)(同上引书,第244页)。 在这个论述斯图尔特的部分中,马克思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斯图尔特就是坚持“纯粹从交换出发来说明”利润这样一种观点的例子,因为他“已经以科学的形式再现了”这种观点。换句话说,马克思当时所考虑的是一种与他自己的利润理论相对立的利润理论;斯图尔特的错误在于,他没有看到利润是由剩余劳动产生的。马克思在这里一点也没有提到工人的异化;他是从斯图尔特那里借用了“异化”这个语词,然后又对它进行了简单的重复。在这部著作中,我们看不到任何促使我们走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已经异化的人的论述的东西。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述中,与这种用法类似的许多用法出现得非常频繁,因此,它们可以说明马克思对“异化”这个语词的大部分用法。(注:比如说,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capital,moscow,progresspubs,1965年版),第2章,第87页;同上,第174页;马克思:《大纲》,第588页,英译本:《大纲》,第700页。这里还有某些更多的、关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作对异化这个语词的合法用法,以及关于对经过扩展异化的合法用法的例子。绝大多数例子都要么伴随着对于语境的某种简短的说明,要么伴随着一段包含相关的语词、并且为人们提供有关语境的观念的引文。以第55/136页的形式出现的引文出处,前面指的是德文原文的页码,后面指的是英文译本的页码。请记住:我自己的观点是,把这些例子当作有关“异化”的合法用法、或者经过扩展的合法用法的例子来解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我并不认为,这种解读在所有各种情况下都是惟一可能的解读。马克思:《大纲》,第55/136页〔“异化的财富”(fremdenreichtum),是在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境之中运用的〕;第107/192页(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的“异化”,显然是在合法的语境之中运用的);第118/204页(在这里,同样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的“异化”,与斯图尔特有关);第138/226页〔“异己的共同体”(fremdengemeinwesen),仅仅意味着“外来的”共同体〕;第148/238页〔“异己的劳动”(fremde arbeit)意指“不相关的劳动”〕;第177/266页("fremde arbeit,fremdes kapital"——马克思在这里的基本观点是,人们要想使资本崛起,就必须取代自给自足的经济,而这样一来,劳动就会处于资本的对立面);第216/308页〔“异己的力量”(fremdekrafte),资本和雇佣劳动互相以对方为预设前提,在这种语境之中,资本所具有的力量必定不是工人的财产):第228-229/322-323页(ent附图{图}usserung虽然处在有关把劳动移交给资本的语境之中,但是,它并没有附带任何特定的哲学含义);第236/330页("fremde arbeit"——这里的语境,是马克思描述亚当·斯密的错误理论的语境之一);第279/376页,“资本一直在以工资的形式剥夺自身”[von sich ent附图{图}ussertofthem(40 thalers)in the form of wages];第375/471页,在这里,马克思所讨论的是,在原始社会里,工人为了获得“异己的”产品而进行剩余劳动。科恩的英译本〔e.霍布斯鲍姆(hobsbawm),《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成过程》(pre-capitalist economic formations,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1965年版),第68页有“外来的”这个语词,它非常出色地具体说明了"fremd"这个语词的要点;第378/475页〔“氏族移居到外国的土地上(fremden boden)”〕;第409/509-510页,“不是通过交换、而是打着交换的幌子占有异化劳动(fremder arbeit)”——这是马克思关于区分劳动和劳动力的讨论的一部分;第446/548页,fremder arbeit出现在马克思讨论资本循环是否创造价值的过程之中;第449/551页,fremder arbeit出现在马克思论述那些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没有能力承认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的语境之中;第484/590页,fremdes eigentum——工人由于异化财产而被迫在资本存在的条件下联合起来;第502/608页,"fremder surplusarbeit......fremdeprodukte"——出现在马克思讨论剩余人口的语境之中;第527-528/643页,"fremder arbeit"——资本的循环时间虽然中断了资本家对异化劳动的占有,但是,这种时间并不是从劳动时间之中扣除的时间,因为资本家自己的时间没有计算在内;第532/638页,“客观化的劳动,作为价值而具有了独立性的劳动,在所有方面都是作为异化劳动的产物、都是作为劳动自身已经异化的产物(entfremdete produkt)而出现的”——马克思在讨论就对资本的分析而言,怎么可能出现资本的循环过程属于资本这个概念的情况的过程中,是把这种说法当作一种类比来运用的;第596/709页("fremder arbeit"——马克思在这里的讨论所涉及的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对异化劳动时间的占用是怎样在很大程度上被对于社会活动的调节取代的);第610/722页(fremder arbeit)——对异己的劳动的占有是利润的来源;第644/758页,资本家依赖“异化劳动”而生存——这是马克思对各种生产关系如何产生分配关系的讨论的一部分;第645/759页,"fremder arbeit"——这个术语显然处于马克思所引用的西斯蒙第的一段话之中;第720-721/836-837页——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的马克思对“异化”异化的合法运用;第722/838页——这里的脉络显然是马克思论述封建财产的异化的脉络。任何一种东西都可以购买。“但是,只有通过被异化(alieniert)、通过它的所有者自己放弃它(in dem der besitzer sich seiner ent附图{图}ussert)”,它才能转化成为货币”;第723/839页,“已经让渡的、已经疏远的(alienarique)”——以拉丁文形式出现的引文。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werke,berlin,dietz,1977年版),第23卷,第88/102页——“可让渡的财富(ver附图{图}usserlichen)”;第116/130页——货币作为“已经疏远了商品的(ent附图{图}usserte gestalt)东西”;第134/149页——“商品的异化(ver附图{图}usserung)”;第168页第2行/182页第20行——马克思引用的是黑格尔关于身体习性的异化(=出售)(ver附图{图}usserung)的论述;第608/634页——政治经济学家们把以往的劳动为活的劳动提供的帮助,归因于使这种劳动在其中“异化”(entfremdeten gestalt)的“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1966年版),《全集》,第25卷,第348/361页——“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资本有它自己特殊的异化(ver附图{图}usserung)方式”;第794/802页——土地作为异化财产(fremdeneigentum)与直接的生产者相对立;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2卷/《全集》,第26卷,第2章,第347/347页——认为利润和地租出自资本和土地,而不是出自“对异化劳动(fremder arbeit)的占用”的庸俗观念;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1972年版),第3卷/《全集》,第26卷,第3章,第251/247页——各种各样的资本形式都是占用的异化(angeeignete fremde)劳动;第255/251页——卡雷(carey)认为,应当减少对异化(fremder)劳动的占有;第256/252页——资本现在对异化的(fremde)剩余劳动提供了一个称号;第455/447页——资本家并没有疏远资本(ver附图{图}ussert);第456/448页,“(货币)是定期让渡的(ver附图{图}usserung)”;第457/449页——a的货币返还是以和它的异化(ver附图{图}usserung)方式同样的方式出现的;第458/450页——资本具有某种“特殊的异化形式(form der ver附图{图}usserung)”;第475/467页——“劳动受到了它自己那些作为异化(fremdes)财产而存在的、已经物化的条件的对抗”;第477/469页——“建立在剥夺所有权之上的利润,异化”(原文是英文);第492/483页——“生产条件以某种异化的形式(entfremdete form)与劳动相对抗”;第493/484页——当资本家从作为生产的先决条件之一的资本出发监督生产过程的时候,马克思便把这种资本家当作一种特殊的工人区分出来,“这种劳动条件所具有的异化形式”;第530/519页——马克思把工人自己并不拥有生产工具这个事实,称为“这种生产条件的异化过程(entfremdung)”;第537/526页,“封建地产的不自觉的异化(原文是英文)”;第538/526页——“建立在异化之上的利润”(原文是英文)。)   ( 马克思   全球化 )

《矛盾论》读后感怎么写

只要涉及异化,人们就会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论述中,遇到某种令人困惑之处。对那些断言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种令人欣慰的断裂的人来说,与异化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术语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马克思对异化的说明,处于极其次要和零散的状态,所以,这种说明无法构成真正清楚的、对于这里不存在任何断裂的具体证明。那些支持存在这种断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成熟马克思所撰写的、在其中反复运用异化这个术语的论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这种断裂的人——他们当中的绝多数人都显然是用英文写作的马克思评论家,则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这些论述段落来“证明”,异化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确实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们并没有非常仔细地考察马克思用来进行这些论述的具体语境。就这种探讨而言,当然,《大纲》(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简称,下同——译者)为这样一些引用文献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满意的资料来源。 我把我们的考虑范围局限于马克思已经出版的著述,或者说,局限于他显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说,《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们采取这种研究方法,那么,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绝大多数用法就会一下子消失。而这样一来,青年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会消失,而仅仅剩下少数几篇已经出版的、异化这种观念在其中出现的文章。虽然绝大多数评论家都会由于认为它过于激烈,而拒斥这种策略,但是,这种方法确实指出了一条有理有据的原则:应当把马克思已经发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来向这个世界提供他的理论的最后形式,因此,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发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们有必要记住的是,就马克思所了解的情况而言,他的读者——比如说,《资本论》的那些读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只要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异化,我们就应当马上把这种做法与一种已经成熟的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联系起来。反过来说,如果马克思希望人们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论述异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会把他对它的谨慎的说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经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当我们考虑各种手稿时,我们显然应当以它们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为我们的基准点。具体说来,《大纲》是一部关于《资本论》的手稿,而由此显然可以得出的结论则是,马克思在《大纲》中视为至关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出现在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它就是对处于其历史脉络之中的政治经济学的讨论。而在最后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则是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巨大扩展。我们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实际上寻找的是哪些语词呢?主要语词是ent附图{图}usserung(放弃、让渡)及其派生词;ver附图{图}ussern(出售)可能是一个候选词汇(它在成熟马克思的著述中虽然出现的频率比ent附图{图}usserung更多,不过,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当然,我们应当考察entfremdung(疏远),但是,这个语词经常是作为fremd(陌生的、异样的)而表现出来的——虽然人们肯定可以把它与马克思在青年时所使用的异化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它在这里却很可能仅仅意味着“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仅仅意味着马克思正在讨论的一种资本与另一种资本没有任何联系(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grundrisse der kritik der politischen 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页,英译本:《大纲》(grundrisse),由m.尼克劳斯(nicolaus)编,(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页。)。最后一个问题涉及马克思经常使用的“作为……而出现”这个术语,它既出现在《大纲》之中,也出现在其他地方。我们永远也不会弄清楚,我们究竟仅仅是在处理一系列由于资本主义的崛起和运作方式而产生出来的表象呢,还是应当理解它就是作为资本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以某种异己的形式出现的、人的类存在。再说一遍,马克思虽然进行过极其大量的、使那些坚持认为存在两个马克思的解释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论述,但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论述又太少了,因而人们几乎无法弄清楚,我们目前仍然处在与青年马克思的参照框架一样的框架之中。 对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就“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仅仅意味着一个人把他对某个东西的所有权让渡给另一个人(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让渡是通过销售这个东西进行的)。成熟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许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显的、超越这种合法意义的涵义。下面就是一个有关这种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讨论詹姆斯·斯图尔特爵士的观点的过程中,马克思先引用了斯图尔特的话,然后对这些话进行解释:“……就货物的价格而言,我认为有两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实价值,和建立在异化基础之上的利润”(ver附图{图}usserungsprofit)(同上引书,第244页)。 在这个论述斯图尔特的部分中,马克思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斯图尔特就是坚持“纯粹从交换出发来说明”利润这样一种观点的例子,因为他“已经以科学的形式再现了”这种观点。换句话说,马克思当时所考虑的是一种与他自己的利润理论相对立的利润理论;斯图尔特的错误在于,他没有看到利润是由剩余劳动产生的。马克思在这里一点也没有提到工人的异化;他是从斯图尔特那里借用了“异化”这个语词,然后又对它进行了简单的重复。在这部著作中,我们看不到任何促使我们走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已经异化的人的论述的东西。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述中,与这种用法类似的许多用法出现得非常频繁,因此,它们可以说明马克思对“异化”这个语词的大部分用法。(注:比如说,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capital,moscow,progresspubs,1965年版),第2章,第87页;同上,第174页;马克思:《大纲》,第588页,英译本:《大纲》,第700页。这里还有某些更多的、关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作对异化这个语词的合法用法,以及关于对经过扩展异化的合法用法的例子。绝大多数例子都要么伴随着对于语境的某种简短的说明,要么伴随着一段包含相关的语词、并且为人们提供有关语境的观念的引文。以第55/136页的形式出现的引文出处,前面指的是德文原文的页码,后面指的是英文译本的页码。请记住:我自己的观点是,把这些例子当作有关“异化”的合法用法、或者经过扩展的合法用法的例子来解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我并不认为,这种解读在所有各种情况下都是惟一可能的解读。马克思:《大纲》,第55/136页〔“异化的财富”(fremdenreichtum),是在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境之中运用的〕;第107/192页(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的“异化”,显然是在合法的语境之中运用的);第118/204页(在这里,同样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的“异化”,与斯图尔特有关);第138/226页〔“异己的共同体”(fremdengemeinwesen),仅仅意味着“外来的”共同体〕;第148/238页〔“异己的劳动”(fremde arbeit)意指“不相关的劳动”〕;第177/266页("fremde arbeit,fremdes kapital"——马克思在这里的基本观点是,人们要想使资本崛起,就必须取代自给自足的经济,而这样一来,劳动就会处于资本的对立面);第216/308页〔“异己的力量”(fremdekrafte),资本和雇佣劳动互相以对方为预设前提,在这种语境之中,资本所具有的力量必定不是工人的财产):第228-229/322-323页(ent附图{图}usserung虽然处在有关把劳动移交给资本的语境之中,但是,它并没有附带任何特定的哲学含义);第236/330页("fremde arbeit"——这里的语境,是马克思描述亚当·斯密的错误理论的语境之一);第279/376页,“资本一直在以工资的形式剥夺自身”[von sich ent附图{图}ussertofthem(40 thalers)in the form of wages];第375/471页,在这里,马克思所讨论的是,在原始社会里,工人为了获得“异己的”产品而进行剩余劳动。科恩的英译本〔e.霍布斯鲍姆(hobsbawm),《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成过程》(pre-capitalist economic formations,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1965年版),第68页有“外来的”这个语词,它非常出色地具体说明了"fremd"这个语词的要点;第378/475页〔“氏族移居到外国的土地上(fremden boden)”〕;第409/509-510页,“不是通过交换、而是打着交换的幌子占有异化劳动(fremder arbeit)”——这是马克思关于区分劳动和劳动力的讨论的一部分;第446/548页,fremder arbeit出现在马克思讨论资本循环是否创造价值的过程之中;第449/551页,fremder arbeit出现在马克思论述那些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没有能力承认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的语境之中;第484/590页,fremdes eigentum——工人由于异化财产而被迫在资本存在的条件下联合起来;第502/608页,"fremder surplusarbeit......fremdeprodukte"——出现在马克思讨论剩余人口的语境之中;第527-528/643页,"fremder arbeit"——资本的循环时间虽然中断了资本家对异化劳动的占有,但是,这种时间并不是从劳动时间之中扣除的时间,因为资本家自己的时间没有计算在内;第532/638页,“客观化的劳动,作为价值而具有了独立性的劳动,在所有方面都是作为异化劳动的产物、都是作为劳动自身已经异化的产物(entfremdete produkt)而出现的”——马克思在讨论就对资本的分析而言,怎么可能出现资本的循环过程属于资本这个概念的情况的过程中,是把这种说法当作一种类比来运用的;第596/709页("fremder arbeit"——马克思在这里的讨论所涉及的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对异化劳动时间的占用是怎样在很大程度上被对于社会活动的调节取代的);第610/722页(fremder arbeit)——对异己的劳动的占有是利润的来源;第644/758页,资本家依赖“异化劳动”而生存——这是马克思对各种生产关系如何产生分配关系的讨论的一部分;第645/759页,"fremder arbeit"——这个术语显然处于马克思所引用的西斯蒙第的一段话之中;第720-721/836-837页——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的马克思对“异化”异化的合法运用;第722/838页——这里的脉络显然是马克思论述封建财产的异化的脉络。任何一种东西都可以购买。“但是,只有通过被异化(alieniert)、通过它的所有者自己放弃它(in dem der besitzer sich seiner ent附图{图}ussert)”,它才能转化成为货币”;第723/839页,“已经让渡的、已经疏远的(alienarique)”——以拉丁文形式出现的引文。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werke,berlin,dietz,1977年版),第23卷,第88/102页——“可让渡的财富(ver附图{图}usserlichen)”;第116/130页——货币作为“已经疏远了商品的(ent附图{图}usserte gestalt)东西”;第134/149页——“商品的异化(ver附图{图}usserung)”;第168页第2行/182页第20行——马克思引用的是黑格尔关于身体习性的异化(=出售)(ver附图{图}usserung)的论述;第608/634页——政治经济学家们把以往的劳动为活的劳动提供的帮助,归因于使这种劳动在其中“异化”(entfremdeten gestalt)的“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1966年版),《全集》,第25卷,第348/361页——“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资本有它自己特殊的异化(ver附图{图}usserung)方式”;第794/802页——土地作为异化财产(fremdeneigentum)与直接的生产者相对立;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2卷/《全集》,第26卷,第2章,第347/347页——认为利润和地租出自资本和土地,而不是出自“对异化劳动(fremder arbeit)的占用”的庸俗观念;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1972年版),第3卷/《全集》,第26卷,第3章,第251/247页——各种各样的资本形式都是占用的异化(angeeignete fremde)劳动;第255/251页——卡雷(carey)认为,应当减少对异化(fremder)劳动的占有;第256/252页——资本现在对异化的(fremde)剩余劳动提供了一个称号;第455/447页——资本家并没有疏远资本(ver附图{图}ussert);第456/448页,“(货币)是定期让渡的(ver附图{图}usserung)”;第457/449页——a的货币返还是以和它的异化(ver附图{图}usserung)方式同样的方式出现的;第458/450页——资本具有某种“特殊的异化形式(form der ver附图{图}usserung)”;第475/467页——“劳动受到了它自己那些作为异化(fremdes)财产而存在的、已经物化的条件的对抗”;第477/469页——“建立在剥夺所有权之上的利润,异化”(原文是英文);第492/483页——“生产条件以某种异化的形式(entfremdete form)与劳动相对抗”;第493/484页——当资本家从作为生产的先决条件之一的资本出发监督生产过程的时候,马克思便把这种资本家当作一种特殊的工人区分出来,“这种劳动条件所具有的异化形式”;第530/519页——马克思把工人自己并不拥有生产工具这个事实,称为“这种生产条件的异化过程(entfremdung)”;第537/526页,“封建地产的不自觉的异化(原文是英文)”;第538/526页——“建立在异化之上的利润”(原文是英文)。)   ( 矛盾论   读后感 )

领悟马克思的解释学哲学理论怎么写

只要涉及异化,人们就会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论述中,遇到某种令人困惑之处。对那些断言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种令人欣慰的断裂的人来说,与异化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术语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马克思对异化的说明,处于极其次要和零散的状态,所以,这种说明无法构成真正清楚的、对于这里不存在任何断裂的具体证明。那些支持存在这种断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成熟马克思所撰写的、在其中反复运用异化这个术语的论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这种断裂的人——他们当中的绝多数人都显然是用英文写作的马克思评论家,则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这些论述段落来“证明”,异化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确实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们并没有非常仔细地考察马克思用来进行这些论述的具体语境。就这种探讨而言,当然,《大纲》(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简称,下同——译者)为这样一些引用文献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满意的资料来源。 我把我们的考虑范围局限于马克思已经出版的著述,或者说,局限于他显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说,《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们采取这种研究方法,那么,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绝大多数用法就会一下子消失。而这样一来,青年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会消失,而仅仅剩下少数几篇已经出版的、异化这种观念在其中出现的文章。虽然绝大多数评论家都会由于认为它过于激烈,而拒斥这种策略,但是,这种方法确实指出了一条有理有据的原则:应当把马克思已经发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来向这个世界提供他的理论的最后形式,因此,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发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们有必要记住的是,就马克思所了解的情况而言,他的读者——比如说,《资本论》的那些读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只要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异化,我们就应当马上把这种做法与一种已经成熟的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联系起来。反过来说,如果马克思希望人们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论述异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会把他对它的谨慎的说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经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当我们考虑各种手稿时,我们显然应当以它们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为我们的基准点。具体说来,《大纲》是一部关于《资本论》的手稿,而由此显然可以得出的结论则是,马克思在《大纲》中视为至关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出现在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它就是对处于其历史脉络之中的政治经济学的讨论。而在最后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则是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巨大扩展。我们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实际上寻找的是哪些语词呢?主要语词是ent附图{图}usserung(放弃、让渡)及其派生词;ver附图{图}ussern(出售)可能是一个候选词汇(它在成熟马克思的著述中虽然出现的频率比ent附图{图}usserung更多,不过,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当然,我们应当考察entfremdung(疏远),但是,这个语词经常是作为fremd(陌生的、异样的)而表现出来的——虽然人们肯定可以把它与马克思在青年时所使用的异化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它在这里却很可能仅仅意味着“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仅仅意味着马克思正在讨论的一种资本与另一种资本没有任何联系(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grundrisse der kritik der politischen 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页,英译本:《大纲》(grundrisse),由m.尼克劳斯(nicolaus)编,(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页。)。最后一个问题涉及马克思经常使用的“作为……而出现”这个术语,它既出现在《大纲》之中,也出现在其他地方。我们永远也不会弄清楚,我们究竟仅仅是在处理一系列由于资本主义的崛起和运作方式而产生出来的表象呢,还是应当理解它就是作为资本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以某种异己的形式出现的、人的类存在。再说一遍,马克思虽然进行过极其大量的、使那些坚持认为存在两个马克思的解释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论述,但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论述又太少了,因而人们几乎无法弄清楚,我们目前仍然处在与青年马克思的参照框架一样的框架之中。 对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就“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仅仅意味着一个人把他对某个东西的所有权让渡给另一个人(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让渡是通过销售这个东西进行的)。成熟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许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显的、超越这种合法意义的涵义。下面就是一个有关这种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讨论詹姆斯·斯图尔特爵士的观点的过程中,马克思先引用了斯图尔特的话,然后对这些话进行解释:“……就货物的价格而言,我认为有两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实价值,和建立在异化基础之上的利润”(ver附图{图}usserungsprofit)(同上引书,第244页)。 在这个论述斯图尔特的部分中,马克思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斯图尔特就是坚持“纯粹从交换出发来说明”利润这样一种观点的例子,因为他“已经以科学的形式再现了”这种观点。换句话说,马克思当时所考虑的是一种与他自己的利润理论相对立的利润理论;斯图尔特的错误在于,他没有看到利润是由剩余劳动产生的。马克思在这里一点也没有提到工人的异化;他是从斯图尔特那里借用了“异化”这个语词,然后又对它进行了简单的重复。在这部著作中,我们看不到任何促使我们走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已经异化的人的论述的东西。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述中,与这种用法类似的许多用法出现得非常频繁,因此,它们可以说明马克思对“异化”这个语词的大部分用法。(注:比如说,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capital,moscow,progresspubs,1965年版),第2章,第87页;同上,第174页;马克思:《大纲》,第588页,英译本:《大纲》,第700页。这里还有某些更多的、关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作对异化这个语词的合法用法,以及关于对经过扩展异化的合法用法的例子。绝大多数例子都要么伴随着对于语境的某种简短的说明,要么伴随着一段包含相关的语词、并且为人们提供有关语境的观念的引文。以第55/136页的形式出现的引文出处,前面指的是德文原文的页码,后面指的是英文译本的页码。请记住:我自己的观点是,把这些例子当作有关“异化”的合法用法、或者经过扩展的合法用法的例子来解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我并不认为,这种解读在所有各种情况下都是惟一可能的解读。马克思:《大纲》,第55/136页〔“异化的财富”(fremdenreichtum),是在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境之中运用的〕;第107/192页(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的“异化”,显然是在合法的语境之中运用的);第118/204页(在这里,同样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的“异化”,与斯图尔特有关);第138/226页〔“异己的共同体”(fremdengemeinwesen),仅仅意味着“外来的”共同体〕;第148/238页〔“异己的劳动”(fremde arbeit)意指“不相关的劳动”〕;第177/266页("fremde arbeit,fremdes kapital"——马克思在这里的基本观点是,人们要想使资本崛起,就必须取代自给自足的经济,而这样一来,劳动就会处于资本的对立面);第216/308页〔“异己的力量”(fremdekrafte),资本和雇佣劳动互相以对方为预设前提,在这种语境之中,资本所具有的力量必定不是工人的财产):第228-229/322-323页(ent附图{图}usserung虽然处在有关把劳动移交给资本的语境之中,但是,它并没有附带任何特定的哲学含义);第236/330页("fremde arbeit"——这里的语境,是马克思描述亚当·斯密的错误理论的语境之一);第279/376页,“资本一直在以工资的形式剥夺自身”[von sich ent附图{图}ussertofthem(40 thalers)in the form of wages];第375/471页,在这里,马克思所讨论的是,在原始社会里,工人为了获得“异己的”产品而进行剩余劳动。科恩的英译本〔e.霍布斯鲍姆(hobsbawm),《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成过程》(pre-capitalist economic formations,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1965年版),第68页有“外来的”这个语词,它非常出色地具体说明了"fremd"这个语词的要点;第378/475页〔“氏族移居到外国的土地上(fremden boden)”〕;第409/509-510页,“不是通过交换、而是打着交换的幌子占有异化劳动(fremder arbeit)”——这是马克思关于区分劳动和劳动力的讨论的一部分;第446/548页,fremder arbeit出现在马克思讨论资本循环是否创造价值的过程之中;第449/551页,fremder arbeit出现在马克思论述那些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没有能力承认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的语境之中;第484/590页,fremdes eigentum——工人由于异化财产而被迫在资本存在的条件下联合起来;第502/608页,"fremder surplusarbeit......fremdeprodukte"——出现在马克思讨论剩余人口的语境之中;第527-528/643页,"fremder arbeit"——资本的循环时间虽然中断了资本家对异化劳动的占有,但是,这种时间并不是从劳动时间之中扣除的时间,因为资本家自己的时间没有计算在内;第532/638页,“客观化的劳动,作为价值而具有了独立性的劳动,在所有方面都是作为异化劳动的产物、都是作为劳动自身已经异化的产物(entfremdete produkt)而出现的”——马克思在讨论就对资本的分析而言,怎么可能出现资本的循环过程属于资本这个概念的情况的过程中,是把这种说法当作一种类比来运用的;第596/709页("fremder arbeit"——马克思在这里的讨论所涉及的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对异化劳动时间的占用是怎样在很大程度上被对于社会活动的调节取代的);第610/722页(fremder arbeit)——对异己的劳动的占有是利润的来源;第644/758页,资本家依赖“异化劳动”而生存——这是马克思对各种生产关系如何产生分配关系的讨论的一部分;第645/759页,"fremder arbeit"——这个术语显然处于马克思所引用的西斯蒙第的一段话之中;第720-721/836-837页——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的马克思对“异化”异化的合法运用;第722/838页——这里的脉络显然是马克思论述封建财产的异化的脉络。任何一种东西都可以购买。“但是,只有通过被异化(alieniert)、通过它的所有者自己放弃它(in dem der besitzer sich seiner ent附图{图}ussert)”,它才能转化成为货币”;第723/839页,“已经让渡的、已经疏远的(alienarique)”——以拉丁文形式出现的引文。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werke,berlin,dietz,1977年版),第23卷,第88/102页——“可让渡的财富(ver附图{图}usserlichen)”;第116/130页——货币作为“已经疏远了商品的(ent附图{图}usserte gestalt)东西”;第134/149页——“商品的异化(ver附图{图}usserung)”;第168页第2行/182页第20行——马克思引用的是黑格尔关于身体习性的异化(=出售)(ver附图{图}usserung)的论述;第608/634页——政治经济学家们把以往的劳动为活的劳动提供的帮助,归因于使这种劳动在其中“异化”(entfremdeten gestalt)的“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1966年版),《全集》,第25卷,第348/361页——“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资本有它自己特殊的异化(ver附图{图}usserung)方式”;第794/802页——土地作为异化财产(fremdeneigentum)与直接的生产者相对立;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2卷/《全集》,第26卷,第2章,第347/347页——认为利润和地租出自资本和土地,而不是出自“对异化劳动(fremder arbeit)的占用”的庸俗观念;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1972年版),第3卷/《全集》,第26卷,第3章,第251/247页——各种各样的资本形式都是占用的异化(angeeignete fremde)劳动;第255/251页——卡雷(carey)认为,应当减少对异化(fremder)劳动的占有;第256/252页——资本现在对异化的(fremde)剩余劳动提供了一个称号;第455/447页——资本家并没有疏远资本(ver附图{图}ussert);第456/448页,“(货币)是定期让渡的(ver附图{图}usserung)”;第457/449页——a的货币返还是以和它的异化(ver附图{图}usserung)方式同样的方式出现的;第458/450页——资本具有某种“特殊的异化形式(form der ver附图{图}usserung)”;第475/467页——“劳动受到了它自己那些作为异化(fremdes)财产而存在的、已经物化的条件的对抗”;第477/469页——“建立在剥夺所有权之上的利润,异化”(原文是英文);第492/483页——“生产条件以某种异化的形式(entfremdete form)与劳动相对抗”;第493/484页——当资本家从作为生产的先决条件之一的资本出发监督生产过程的时候,马克思便把这种资本家当作一种特殊的工人区分出来,“这种劳动条件所具有的异化形式”;第530/519页——马克思把工人自己并不拥有生产工具这个事实,称为“这种生产条件的异化过程(entfremdung)”;第537/526页,“封建地产的不自觉的异化(原文是英文)”;第538/526页——“建立在异化之上的利润”(原文是英文)。)   ( 马克思   领悟 )

全球化趋势与马克思的方法论怎么写

只要涉及异化,人们就会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论述中,遇到某种令人困惑之处。对那些断言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种令人欣慰的断裂的人来说,与异化这个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术语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马克思对异化的说明,处于极其次要和零散的状态,所以,这种说明无法构成真正清楚的、对于这里不存在任何断裂的具体证明。那些支持存在这种断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成熟马克思所撰写的、在其中反复运用异化这个术语的论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这种断裂的人——他们当中的绝多数人都显然是用英文写作的马克思评论家,则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这些论述段落来“证明”,异化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确实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们并没有非常仔细地考察马克思用来进行这些论述的具体语境。就这种探讨而言,当然,《大纲》(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简称,下同——译者)为这样一些引用文献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满意的资料来源。 我把我们的考虑范围局限于马克思已经出版的著述,或者说,局限于他显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说,《资本论》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们采取这种研究方法,那么,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绝大多数用法就会一下子消失。而这样一来,青年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会消失,而仅仅剩下少数几篇已经出版的、异化这种观念在其中出现的文章。虽然绝大多数评论家都会由于认为它过于激烈,而拒斥这种策略,但是,这种方法确实指出了一条有理有据的原则:应当把马克思已经发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来向这个世界提供他的理论的最后形式,因此,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发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们有必要记住的是,就马克思所了解的情况而言,他的读者——比如说,《资本论》的那些读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文章。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只要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异化,我们就应当马上把这种做法与一种已经成熟的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联系起来。反过来说,如果马克思希望人们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论述异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会把他对它的谨慎的说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经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当我们考虑各种手稿时,我们显然应当以它们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为我们的基准点。具体说来,《大纲》是一部关于《资本论》的手稿,而由此显然可以得出的结论则是,马克思在《大纲》中视为至关重要的东西,也就是出现在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东西。这也就是说,它就是对处于其历史脉络之中的政治经济学的讨论。而在最后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则是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巨大扩展。我们在成熟马克思著述中实际上寻找的是哪些语词呢?主要语词是ent附图{图}usserung(放弃、让渡)及其派生词;ver附图{图}ussern(出售)可能是一个候选词汇(它在成熟马克思的著述中虽然出现的频率比ent附图{图}usserung更多,不过,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当然,我们应当考察entfremdung(疏远),但是,这个语词经常是作为fremd(陌生的、异样的)而表现出来的——虽然人们肯定可以把它与马克思在青年时所使用的异化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它在这里却很可能仅仅意味着“没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仅仅意味着马克思正在讨论的一种资本与另一种资本没有任何联系(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grundrisse der kritik der politischen 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页,英译本:《大纲》(grundrisse),由m.尼克劳斯(nicolaus)编,(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页。)。最后一个问题涉及马克思经常使用的“作为……而出现”这个术语,它既出现在《大纲》之中,也出现在其他地方。我们永远也不会弄清楚,我们究竟仅仅是在处理一系列由于资本主义的崛起和运作方式而产生出来的表象呢,还是应当理解它就是作为资本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以某种异己的形式出现的、人的类存在。再说一遍,马克思虽然进行过极其大量的、使那些坚持认为存在两个马克思的解释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论述,但另一方面,马克思的论述又太少了,因而人们几乎无法弄清楚,我们目前仍然处在与青年马克思的参照框架一样的框架之中。 对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就“异化”这个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仅仅意味着一个人把他对某个东西的所有权让渡给另一个人(当然,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让渡是通过销售这个东西进行的)。成熟马克思对异化这个术语的许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显的、超越这种合法意义的涵义。下面就是一个有关这种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讨论詹姆斯·斯图尔特爵士的观点的过程中,马克思先引用了斯图尔特的话,然后对这些话进行解释:“……就货物的价格而言,我认为有两种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实价值,和建立在异化基础之上的利润”(ver附图{图}usserungsprofit)(同上引书,第244页)。 在这个论述斯图尔特的部分中,马克思已经非常清楚地表明,斯图尔特就是坚持“纯粹从交换出发来说明”利润这样一种观点的例子,因为他“已经以科学的形式再现了”这种观点。换句话说,马克思当时所考虑的是一种与他自己的利润理论相对立的利润理论;斯图尔特的错误在于,他没有看到利润是由剩余劳动产生的。马克思在这里一点也没有提到工人的异化;他是从斯图尔特那里借用了“异化”这个语词,然后又对它进行了简单的重复。在这部著作中,我们看不到任何促使我们走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已经异化的人的论述的东西。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述中,与这种用法类似的许多用法出现得非常频繁,因此,它们可以说明马克思对“异化”这个语词的大部分用法。(注:比如说,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capital,moscow,progresspubs,1965年版),第2章,第87页;同上,第174页;马克思:《大纲》,第588页,英译本:《大纲》,第700页。这里还有某些更多的、关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作对异化这个语词的合法用法,以及关于对经过扩展异化的合法用法的例子。绝大多数例子都要么伴随着对于语境的某种简短的说明,要么伴随着一段包含相关的语词、并且为人们提供有关语境的观念的引文。以第55/136页的形式出现的引文出处,前面指的是德文原文的页码,后面指的是英文译本的页码。请记住:我自己的观点是,把这些例子当作有关“异化”的合法用法、或者经过扩展的合法用法的例子来解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我并不认为,这种解读在所有各种情况下都是惟一可能的解读。马克思:《大纲》,第55/136页〔“异化的财富”(fremdenreichtum),是在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语境之中运用的〕;第107/192页(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的“异化”,显然是在合法的语境之中运用的);第118/204页(在这里,同样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的“异化”,与斯图尔特有关);第138/226页〔“异己的共同体”(fremdengemeinwesen),仅仅意味着“外来的”共同体〕;第148/238页〔“异己的劳动”(fremde arbeit)意指“不相关的劳动”〕;第177/266页("fremde arbeit,fremdes kapital"——马克思在这里的基本观点是,人们要想使资本崛起,就必须取代自给自足的经济,而这样一来,劳动就会处于资本的对立面);第216/308页〔“异己的力量”(fremdekrafte),资本和雇佣劳动互相以对方为预设前提,在这种语境之中,资本所具有的力量必定不是工人的财产):第228-229/322-323页(ent附图{图}usserung虽然处在有关把劳动移交给资本的语境之中,但是,它并没有附带任何特定的哲学含义);第236/330页("fremde arbeit"——这里的语境,是马克思描述亚当·斯密的错误理论的语境之一);第279/376页,“资本一直在以工资的形式剥夺自身”[von sich ent附图{图}ussertofthem(40 thalers)in the form of wages];第375/471页,在这里,马克思所讨论的是,在原始社会里,工人为了获得“异己的”产品而进行剩余劳动。科恩的英译本〔e.霍布斯鲍姆(hobsbawm),《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成过程》(pre-capitalist economic formations,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1965年版),第68页有“外来的”这个语词,它非常出色地具体说明了"fremd"这个语词的要点;第378/475页〔“氏族移居到外国的土地上(fremden boden)”〕;第409/509-510页,“不是通过交换、而是打着交换的幌子占有异化劳动(fremder arbeit)”——这是马克思关于区分劳动和劳动力的讨论的一部分;第446/548页,fremder arbeit出现在马克思讨论资本循环是否创造价值的过程之中;第449/551页,fremder arbeit出现在马克思论述那些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没有能力承认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的语境之中;第484/590页,fremdes eigentum——工人由于异化财产而被迫在资本存在的条件下联合起来;第502/608页,"fremder surplusarbeit......fremdeprodukte"——出现在马克思讨论剩余人口的语境之中;第527-528/643页,"fremder arbeit"——资本的循环时间虽然中断了资本家对异化劳动的占有,但是,这种时间并不是从劳动时间之中扣除的时间,因为资本家自己的时间没有计算在内;第532/638页,“客观化的劳动,作为价值而具有了独立性的劳动,在所有方面都是作为异化劳动的产物、都是作为劳动自身已经异化的产物(entfremdete produkt)而出现的”——马克思在讨论就对资本的分析而言,怎么可能出现资本的循环过程属于资本这个概念的情况的过程中,是把这种说法当作一种类比来运用的;第596/709页("fremder arbeit"——马克思在这里的讨论所涉及的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对异化劳动时间的占用是怎样在很大程度上被对于社会活动的调节取代的);第610/722页(fremder arbeit)——对异己的劳动的占有是利润的来源;第644/758页,资本家依赖“异化劳动”而生存——这是马克思对各种生产关系如何产生分配关系的讨论的一部分;第645/759页,"fremder arbeit"——这个术语显然处于马克思所引用的西斯蒙第的一段话之中;第720-721/836-837页——以英文原文的形式出现的马克思对“异化”异化的合法运用;第722/838页——这里的脉络显然是马克思论述封建财产的异化的脉络。任何一种东西都可以购买。“但是,只有通过被异化(alieniert)、通过它的所有者自己放弃它(in dem der besitzer sich seiner ent附图{图}ussert)”,它才能转化成为货币”;第723/839页,“已经让渡的、已经疏远的(alienarique)”——以拉丁文形式出现的引文。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werke,berlin,dietz,1977年版),第23卷,第88/102页——“可让渡的财富(ver附图{图}usserlichen)”;第116/130页——货币作为“已经疏远了商品的(ent附图{图}usserte gestalt)东西”;第134/149页——“商品的异化(ver附图{图}usserung)”;第168页第2行/182页第20行——马克思引用的是黑格尔关于身体习性的异化(=出售)(ver附图{图}usserung)的论述;第608/634页——政治经济学家们把以往的劳动为活的劳动提供的帮助,归因于使这种劳动在其中“异化”(entfremdeten gestalt)的“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1966年版),《全集》,第25卷,第348/361页——“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资本有它自己特殊的异化(ver附图{图}usserung)方式”;第794/802页——土地作为异化财产(fremdeneigentum)与直接的生产者相对立;卡尔·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2卷/《全集》,第26卷,第2章,第347/347页——认为利润和地租出自资本和土地,而不是出自“对异化劳动(fremder arbeit)的占用”的庸俗观念;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1972年版),第3卷/《全集》,第26卷,第3章,第251/247页——各种各样的资本形式都是占用的异化(angeeignete fremde)劳动;第255/251页——卡雷(carey)认为,应当减少对异化(fremder)劳动的占有;第256/252页——资本现在对异化的(fremde)剩余劳动提供了一个称号;第455/447页——资本家并没有疏远资本(ver附图{图}ussert);第456/448页,“(货币)是定期让渡的(ver附图{图}usserung)”;第457/449页——a的货币返还是以和它的异化(ver附图{图}usserung)方式同样的方式出现的;第458/450页——资本具有某种“特殊的异化形式(form der ver附图{图}usserung)”;第475/467页——“劳动受到了它自己那些作为异化(fremdes)财产而存在的、已经物化的条件的对抗”;第477/469页——“建立在剥夺所有权之上的利润,异化”(原文是英文);第492/483页——“生产条件以某种异化的形式(entfremdete form)与劳动相对抗”;第493/484页——当资本家从作为生产的先决条件之一的资本出发监督生产过程的时候,马克思便把这种资本家当作一种特殊的工人区分出来,“这种劳动条件所具有的异化形式”;第530/519页——马克思把工人自己并不拥有生产工具这个事实,称为“这种生产条件的异化过程(entfremdung)”;第537/526页,“封建地产的不自觉的异化(原文是英文)”;第538/526页——“建立在异化之上的利润”(原文是英文)。)   ( 方法论   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