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民间的湫中“取雨”范文(2620字)
过去,农谚有云:“牛(羊)马年,广种田,防备鸡猴饿狗年。”意思是逢农历牛(羊)年、马年里,都会风调雨顺,庄稼会有好收成,不愁不丰收,而鸡年和猴年的收成一般都不好,或旱或涝,往往歉收闹饥荒。虽然这一说法早已被科学家们所否定,但我国北方有些地区,旱情至今未能完全缓解,各种求雨的习俗也或多或少还保留着。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甘肃陇东地区是典型的雨养农业、旱作农业区,一直以来都是靠天吃饭,但老天爷并不总是作美,缺雨、少雨是这里的常态,也是老百姓的心头之痛。于是,陇东民间就形成了一种对天高度敬畏的传统心理与意识,敬称为“老天爷”、“天神爷”,并发展成敬天畏地的民俗,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当地俗称“取雨”的活动了。
所谓“取雨”,是老百姓敬神祭天祈雨的一种民俗活动与仪式,一般是在天旱情况下进行的,但也有许多地方,不论气候如何,都会每年进行一次,为的是防患于未然。这个民俗源于何时不得而知,但它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才逐渐衰落。
传奇的陇东之“湫”
陇东境内有遍布各地的川道沟壑,多数沟壑都是高坡绵延,荒草凄凄,没有像样的水体存在,但有些在黄土高坡脚下的深沟,存在类似于堰塞湖那样的水体,陇东人称之为“湫”。
“湫”的面积有大有小,水色碧绿,波澜不惊,深不可测,十分稀奇。由于它们年代久远,究竟形成于何时,无人能说清楚。在乡民们看来,“湫”既然不是人力创造的,就必定是老天的造化,于是把它看成是天降的神水,并流传出许多离奇曲折的关于“湫”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使“湫”蒙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与神圣光环。也正因如此,陇东的“取雨”仪式就在“湫”边进行,“雨”就取自“湫”中。乡民们通过这种表达求雨意愿的祭祀仪式,希望实现天赐甘霖的愿望。
“发马脚”:神灵附体
陇东地区各地都有不同的神庙,也有各不相同的神。不论庙里供奉何方神灵,但凡举办庙会,都要请来戏班唱几天大戏,并敬神祈福消灾避难。
庙会第一天,就“取雨”。“取雨”首先必须敬神,意在请神带领乡民与天沟通,表达凡间祈雨诉求。在端坐着泥塑神像的神坛上,摆放好高约五尺的“神亭子”,里面供着神的牌位,上面缠绕着小碗口粗丈余长的麻鞭,并挂一个瓷瓶,旁边摆一个叫做“五雷碗”的大瓷碗。在盛满粮食的升子(一种民间称量或盛装粮食的工具)里,插一根尺把长的银签,叫做“锥”。“锥”的一端系着红色绸布条,另一端则十分尖锐锋利。此外,诸如蜡台、香表、点心、鲜果、猪头等贡品,当然必不可少。敬神时辰一到,由主持庙会事务的“会长”指挥,参与“取雨”的男人在神坛下齐刷刷跪着,大家毕恭毕敬地上香烧纸,磕头礼拜。此时,唢呐高奏、鞭炮齐放,锣鼓震天,香烟缭绕,十分庄严肃穆。
敬神的下一个环节是“发马脚”。所谓“马脚”,就是打头阵的“取雨”神汉。“发马脚”就是让充当“马脚”的人进入“神”的角色的过程,成为活化的“神”。只见充当“马脚”的壮汉赤裸上身,赤足而立,双目微闭,身体抖动,忽然,他猛喝一声,仰面倒地。这时,人们急忙将庙旗盖在“马脚”身上,然后不断击鼓,约几分钟后,“马脚”突然一跃而起,如痴如醉,口中念念有词,接着就“带”起“锥”来,即把“锥”锋利的一端插入嘴角,然后一手擎起“神亭子”上缠绕的麻鞭,一手端起“五雷碗”,这就意味着神已附体,“马脚”“发”成了。
祭天取“雨”
紧接着是赴“湫”祭天、“取雨”,这是祈雨仪式压轴的一环,也是举行“取雨”仪式的根本目的与归宿。“马脚”在前开道,一路赤足小跑,挥舞着麻鞭不停地上下左右击打路面,据说是驱赶挡道的妖魔鬼怪,保障“取雨”畅通无阻。紧随其后的仪仗队里,两人打着庙旗,两人抬着“神亭子”,数人端着蜡台贡品。参与“取雨”的人群,头上都戴着柳条帽,神色庄重,神态虔诚,列队疾走,不可喧哗。吹鼓手吹着唢呐,敲着锣鼓,浩浩荡荡,颇有声势。
到了“湫”边,人们依次排开,对“湫”三跪九拜,烧香焚纸,敬献贡品。然后,“会长”代表乡民对天祷告,祈求老天爷以一方苍生生计为念,广开天恩,惠降甘霖。“马脚”则放下麻鞭,在旁默默念叨,之后,拿起麻鞭做出要走的样子,表示“天神爷”已经答应了凡间子民“取雨”的要求。此时,“会长”连忙拿下“神亭子”上挂的瓷瓶,盛满“湫”水。这就意味着雨已取到,“取雨”队伍随即原路而返。回到庙中,人们把象征取来雨水的瓷瓶置于神坛上供奉起来。到此,整个“取雨”活动大功告成,圆满结束。
“取雨”仪式如此大动干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以诚感天,求得风调雨顺,实现五谷丰登。这对过去小农经济条件下靠天吃饭的陇东老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种希望,一番努力,一个寄托,一种安慰,一种无可选择的选择,其意堪解,其诚堪嘉,其情堪感!
今年,北方春旱,入夏以来更是滴水如油,华北北部的京津、秦唐地区有个别地方迄今未落过一场透雨,水源干涸,无法耕种。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这样干旱的年头,秦皇岛地区的老百姓都要求雨。求雨是做什么呢?就是祈祷上苍天神为民间普降甘霖。
过去,冀东民间的求雨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求雨的方法,是由族中的族长或村中的会首组织族人或村民求雨。求雨时,人人挽着裤脚,光着脚丫子,上身光着肩膀子,头上戴着柳条帽圈。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抬着关圣帝君偶像,在求雨队伍的簇拥下奔向庙堂,求雨的人呼啦在庙堂前跪一大片,大家作揖磕头,祈祷声此起彼伏,口号参差不齐。有的人喊:“老天爷啊!下雨吧!”有的说:“井河龙王,下雨吧!”还有人喊:“神佛保佑一方平安,下雨吧!”巧合的是,不知道是神佛灵验还是天气偶合,队伍求雨过后,往往还真出现过电闪雷鸣、大雨滂沱的现象。
第二种得求雨方法,是十二个寡妇刷簸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笔者就曾在邻村见过。这种求雨方法也是由承头人动员组织,在村子中找老少寡妇12 人,每人手拿一只簸箕,挽着裤管,赤着脚站在河水里,另一只手拿着一把刷帚在河水中刷簸箕的正面,嘴中也念念有词,一般就是老天爷怜悯苍生,赶快下雨之类的咒语。
第三种求雨方法很简单,笔者少年时还曾经做过,就是撸旱蛤蟆。遇到夏天干旱无雨,吃过晚饭,天上星斗都出来了,村子里的小伙伴们相邀出来,每人拿一只铜盆,舀小半盆清水,用两三根光滑的箭杆(高粱秸顶端连接高粱穗部分)沾上清水,立戳在铜盆里,双手用力上下撸箭杆,箭杆会发出“吱吱”的响声,极像蛤蟆叫声。撸旱蛤蟆的意思是天气太旱,没有雨水,蛤蟆无处藏身,发出阵阵哀鸣,乞求老天爷下雨,救救蛤蟆。
1FWA范文链接:http://www.1fwa.com/fanwen/15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