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90后”自我管理能力现状和成因范文(4007字)
摘 要:目前,高校“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研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重大课题。论文从民办高校角度研究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从时间管理、学习管理、消费管理、生活管理四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归因分析。
关键词:民办高校;自我管理;90后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7-0139-02
新时代的大学生,除需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更要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独立的处理学习、工作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顺利融入社会之中去。那么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是什么现状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一、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
(一)缺乏时间管理能力
1.时间管理态度不端正
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无聊”“没劲”“郁闷”等词语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常用语。“90后”大学生从缺少时间自主权的中学生活转入拥有大量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大学生活,这令他们欣喜不已,但相继而来的问题是面对大量可支配的时间却不知道如何去把握时间,容易形成听之任之的态度,“急什么,明天照常要来到”的思想泛滥。
2.缺乏时间管理技巧
“90后”大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无学习工作计划、忙于杂事、琐事。习惯拖延时间,对时间安排存在很大随意性,造成对时间的极大浪费,造成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期下来,造成他们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还会将松懈散漫不良习惯带到未来的工作当中去。
(二)缺乏学习管理能力
1.学习目标缺乏
大学学习生涯对人生的意义不言而喻,学习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高中的学习以高考为最终目标,采取一系列强制性的措施,并且在师长的督促和管理下完成,这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2.学习方法滞后
高中阶段,学习以年级为单位统一学习、统一辅导、统一管理,整齐划一,高中生只需依照实行。进入大学后,所有的“统一”都消失了,课堂教学往往是提纲挈领式的,只讲难点、疑点、重点,其余部分就要由学生自己去攻读、理解、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扩展很多。但“90后”大学生们还停留在单纯地接受课堂教学内容,方法上还在死记硬背,照搬照套,没有有意识地去寻找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发挥自己在学习中的潜力,没有自主性的学习方式,那就更谈不上独立钻研的创造性活动了。
3.学习过程散漫
接轨国际大学教育,学分制应运而生。学分制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大进步。学分制在受到老师和同学的青睐同时,也让有些同学茫然和散漫。因为学分制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由于有些学生自我发展意识较弱,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分心、走神;学习处于松弛状态学习纪律涣散。并在这一过程中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缺乏监察、评价、反馈;也缺乏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的能力。
(三)缺乏消费管理能力
1.消费心理不稳
“90后”大学生,大多处于二十岁左右,喜欢表现自我,追求时尚个性、喜欢尝试新产品,容易接受西方消费观念影响,往往是新的消费行为的追求者推广者。但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思想、志趣、性格还不完全稳定,又处于读书求知阶段,和社会接触不多,消费经验不一,情感容易变化,往往冲动性购买大于计划性购买。
2.消费档次飙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父母给予的生活费也较之以前翻了几番。“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越来越大,大学生在攀比心理、从众心理作用下,在父母家庭容忍度无限放大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消费层次相应发生明显变化。其消费倾向较之以往大学生主要是文体、娱乐、人际交流这三大块。这三大块的消费背后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和消费能力的,这无形当中就拉高了大学生的消费档次。相反,大学生中传统必需型消费呈明显下降趋势,学习投资型消费也走低。
(四)缺乏生活管理能力
1.物质生活管理和精神生活管理相脱节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在生活管理表现上,物质生活管理和精神生活管理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当今大学生也深受其影响。从前面的消费管理上看,大学生很重视物质上的投入、金钱上的满足,但精神生活却较之贫乏。
2.生活受挫能力弱
“90后”大学生是现代家庭的中心,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自幼娇生惯养,在心理上,孩子非常依恋父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包揽一切。如开学报到事宜,替孩子打扫宿舍卫生、铺床等。长期以来,孩子一旦遇到问题和矛盾,尤其是挫折,就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会出现一些极端行为,可想而知,在未来面临社会竞争压力的时候,就更不堪一击了。
二、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现状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问题
1.亲子关系不乐观
子女成长每一方面的责任、义务等都属于家长的职责范围,都是父母分内的事。亲子间以情感满足为主,在互动过程中孕育了浓厚的亲情,伴随着深厚的情感体验,彼此的亲切接触容易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亲子关系中的情感力量是巨大的。“90”后的亲子关系中养育型、泛爱型类型比较多,亚平等型较少。养育型的父母认为,养育孩子是他们的责任,教育孩子则是学校的任务;泛爱型父母容易过度保护孩子和犯完全赞赏孩子的错,使孩子无法形成是非观和价值观,不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而且易于使子女形成蛮不讲理的个性,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不平等,没有朋友之间的友谊。
2.教养方式不正确
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习惯、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影响。现代社会普遍存在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由于“90后”大都为独生子女,中国家庭大部分教养方式是放任型,任由孩子发展,怕其受苦、怕其受委屈,在处理事情上又采取包揽模式,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永远长不大,这样,让孩子无形中形成依赖心理强、自理能力差,忽视了培养孩子学会自理、自立的能力。 (二)学校教育问题
1.教育理念滞后
随着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学生人数猛增,我国高等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民办院校也异军突起。但是,高校办学规模没有和教育创新进程呈正相关增长,因而,教育当中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不断地凸显;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落后于时代的要求,还停留在填鸭式、书本式、封建家长式的教育理念。这几种教育理念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的教育管理客体进行约束、命令和管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主要是教师单向活动的过程;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不注意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无法促成自主管理的需求,学生永远都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教育气氛多呈沉闷、压抑状。长此以往,也形成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诉求和培养。
2.教师作用弱化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但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和教师评聘条件及大学教师的压力,大学教师在教育学生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和学生通常是上课才见面,下课后很少有时间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缺少在学术方法上的指导,缺少关爱,只“教书”不“育人”,只“上课”不“沟通”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作为学生在大学的领路人,教师并没有负起责任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3.管理者过度介入
高校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民办高校从产生至今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文化底蕴不深,管理制度还尚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受中国社会传统的影响和公立高校办学经验影响,各民办院校本着“稳定压倒一切”思想,对管理者,尤其是一线的辅导员的管理较为严格,辅导员要承担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情感、就业等等责任,学校对辅导员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辅导员没有起到引导学生自立、自强、独立的作用,而是沦为学生的保姆,学生容易养成等、靠、要的思想,缺乏独立能力和独立的人格。
(三)社会环境问题
1.西方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大浪潮席卷中国,西方文化也乘势而入,西方的所谓“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功利主义、拜主义等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社会现象也在流行,这种风气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观念扭曲。加之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的辨别能力,一些大学生开始好高骛远,随波逐流。
2.中华传统美德的遗失
“90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得很少,不知道何为“勤劳简朴”“修身”“正心”等,认为这些传统的美德已经过时,很老土,取而代之的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在舒适安逸的象牙塔中,部分大学生沉溺于名牌商品的追逐、网络生活的虚幻,缺乏艰苦奋斗品质,贪图安逸。传统美德的缺失导致他们很容易放弃追逐原来的梦想,很容易被现实所打败,当面临就业的竞争和压力时,他们懒惰易怒,悲观厌世。
总之,“90”后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这个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因此这是值得教育者及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通过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归因分析,衷心希望本文可以帮助大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自我、发现问题,进行正确合理的归因,然后达到有效地管理自我,从而为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借鉴,让大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真正达到一种“无风自扬帆”的境界,从而全面健康成才,这是高校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李晶,於燃原.谈高校学生自主管理及能力培养途径[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陈永青.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5).
[3]沈玉玲.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研究综述[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2).
[4]杨贤华.浅谈大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J].新西部,2013(2).
[5]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FWA范文链接:http://www.1fwa.com/fanwen/15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