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州宗族的尚俭之俗范文(3633字)
徽州人多以勤俭为荣。明清时期是徽州得到空前开发的重要阶段,徽州民众在这里的每一分耕耘和收获都与他们的勤俭息息相关。朱熹说过: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持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朱子在其“四本论”中就提到勤俭持家的重要性,徽州人一直谨遵朱子之礼,不忘勤俭。
宗族倡俭,持家有道
明清时代的徽州,宗族组织繁荣发展,聚族而居,随着该地区的开发和物质资料的丰富,也出现了世风日下、奢靡成风的不良习气。“近世风俗奢靡,饮食务新奇,服饰尚华艳,室宇求高大靓丽,量入为出之道,懵然不知。”因此,各宗族的族长等也一直倡导勤俭持家,反对奢侈。徽州宗族历来注重撰修家谱,其在制定家规、家训时也时时倡导勤俭,打压奢靡之风。宗族尚俭具体表现在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衣食尚俭。徽州人对衣食务求节俭,杜绝奢靡。《茗洲吴氏家典》中就有关于妇人衣着的规定:“家道贫富不等,诸妇服饰,但务整洁,即富厚之家,亦不得过事奢靡。”歙县义城朱氏宗族在其《祖训十二则》中也强调衣食崇尚朴素:“脱粟饭只要饱,粗布衣只要暖,彼膏粱至味,亦不过属餍而已;锦绣甚华,亦不过适体而已。究而论之,可口与彰身,不无美恶之异;充饥与御寒,要未有美恶之殊也。假使日食万钱,则一餐之费供人数月粮;假使坐拥重裘,则一体之需足备人千衲袄。而且衣食愈丰,愈觉弱不能胜者,大都奢侈之过……”还有绩溪县鱼川耿氏族人在其祖训中认为:“俭之为道,乃以养生”“俭之为道………要节衣缩食。绮罗之美,不过供人歆羡而已。若暖其躯体,布素与绮罗何异?肥甘之美,不过口舌间片刻之适而已。若自喉而下,藜藿肥甘何异?人皆以薄于自奉为不爱其生,而不知是乃所以养生也。”而休宁县黄氏宗族在其祠规中规定:“夫人日用起居、饮食衣服当留有余不尽之意,以还造化,故老氏三宝,俭居一焉。今人病痛,在好装饰门面,一应吉凶礼节,开厨设供,演戏会客,浪费卖弄,饰人耳目,不知受损多少。”宗族倡俭最重要的表现便是在衣食方面,衣蔽体、食果腹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也正是在衣食方面最容易造成奢侈浪费,因此在徽州宗族的家法族规中对衣食做了较多的规定:食物不求肥甘之美,充饥足矣;服饰不求锦华耀眼,整洁足矣。并且痛斥了日用无度、奢侈浪费的害处。当下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服饰更新换代极快,食物品种多样,人们在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奢靡浪费,一件衣服,一桌酒席,常常是一掷千金,甚至有些人的消费观念变成了“不求最好,力求最贵”。在这样的风气下,我们当弘扬“俭”德,并从徽州宗族的倡俭行为中汲取经验,启示当下民众。
其次,婚嫁尚俭。婚嫁之礼乃是人生必经之礼,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徽州宗族对于操办婚嫁之礼也是力求俭约,不过度铺张。先是对于聘礼就有节制。“男女聘定仪物,虽贫富不同,然富者亦自有品节限制,用色缯多不逾十。或仪代,或花,或果饼钗钏之类,亦随时不得过侈,其贫者量力而行。至遣女妆奁,富者不得过费,以长骄奢;贫者则荆钗布裙可也。”另外对于婚嫁酒席之费,要量力而行,切不可为装饰门面而借贷举事,不然定会贻害后世子孙。“俭之为道……要量力举事。土木之功,婚嫁之事,宾客酒席之费,切不可好高求胜。一时兴会,所费不支,后来补苴,或行称贷,偿则无力,逋则丧德。”
最后,丧祭、时节尚俭。中国传统社会历来信奉祖先神,以为敬奉祖先,子孙才能得到神灵庇佑,因此常常认为丧祭兹事体大,不可吝财;而佳节馈送,亲戚之间礼尚往来乃人之常情,亦不该惜财。然徽州地区并不赞成子孙在此等事项上浪费钱财,黟县鹤山李氏家典中记载:“族中有家庭寒素者,当清心节啬,经营足食之路,于接待宾客,吊丧问疾、时节馈送之事,一切均可不讲……谓不必以货物为礼耳!如吊丧,则先往后罢为助,宾客则樵苏供爨,清淡而已,如此,则于礼不废,而于财不匮……论礼,与其奢也,宁俭。愿与族人共,三思之。”信奉祖先,讲究心诚,并非人死后在祭祀之礼上大张旗鼓、过度浪费,亦不是拿钱财换取祖先的福泽庇佑。
还有明代万历年间的黄山谢氏、崇祯年间的休宁谢氏,清代的上川明经胡氏、嘉庆时祁门县的中井冯氏等,在其家训、祖训中都有倡导族人生活崇俭、杜绝奢靡的规条,这些族规家法性质的宗族规约,对于族人具有极强的约束力,这对于徽州尚俭之俗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宗族尚俭之俗的特点
徽州宗族引导族人遵从俭约之德,发扬尚俭之风。就宗族倡俭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特点。
第一,重视程度高。族谱家规中明列督促族人勤俭持家的条规,这足以说明徽州宗族统治者对勤俭的重视。嘉靖年间,绩溪积庆坊葛氏在其重修家谱中有训导族人“尚勤俭”的家训条规:“人之处家,在于勤俭。盖勤以开财之源,俭以节财之流,此生财大道也。人家膏粱子弟生于豢养,往往过花街、酒肆,朋聚酣饮,暇则弈棋、赌博,为牧竖儿戏,以消闲度日。不思运营于家,则财源告匮,何以自给?泛观物理,飞而禽虫之属,走而蝼蚁之微,亦朝作暮辍,以足其生,何以人而不如物哉?且费用过侈,甚为害事……吾恐山林不能供野火,江河不能实漏卮。时绌举赢,宁保其可久哉?晋傅咸云:‘奢靡之费,甚于天灾。’真达识也。故子孙必须勤俭,方能不坠家声。”勤俭持家一直是徽州宗族对族人的要求,节俭方能守财,祖先创业艰难,勤俭节约是子孙守住家业的必备武器,因此膏粱子弟花街酒肆的奢靡生活被宗族严令禁止,并且将勤俭节约上升到宗族名誉的高度,“子孙必须勤俭,方能不坠家声”,可见宗族对勤俭节约的重视程度之高,同时也可以看出宗族对于族人严守节俭之训的重视。
第二,劝服力强。清代康熙时期,绩溪县周坑周氏宗族在其制定的宗训中也有关于俭约的条规,并且陈辩了奢靡之害。“天下事常成于俭约,而败于奢侈。近见风俗,广第舍,美服饰,极膏粱、盛音乐,彼此相高,耗费不计。盖有泥沙于其始,锱铢于其终,追悔而不可收拾者。愚谓所居不可容膝,所食不过适口,衣服以中寒暑,音乐以享鬼神,慎终于始,庶无噬脐,训有之甘酒、嗜音、俊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命。有之服美于人,骄淫矜夸,百邪并见,将由恶终。此万世药石,勿以瞑眩而甘于弗疗。”该条规强调了勤俭的利害关系,“天下事成于俭而败于奢”,这无疑给了族人以警醒,又力陈了有关奢靡的种种害处,具有极强的劝服力。 第三,提倡适度原则。清代康熙时绩溪县旺川曹氏宗族在其《曹氏宗谱》中制定了《旺川家训十则》,其中也有“崇朴俭”的训言:“作法于俭,子孙犹奢,况作法于奢乎?每见富贵之家,一饮食也,足支数月之粮;一衣帽也,足费中人之产。尤而效之,曷其有极?所以祖基虽厚,一再传而子孙贫不能守者,奢失之也。然亦有鄙吝太过,兢兢若守财奴者。数十年积之,而一朝失之,岂非过俭之弊与过奢者等哉?不知俭非一意鄙吝之谓,盖节以制用,量入为出,但使丰约得宜、不为滥觞无益之举,一切日用,常存古朴之风,以示后人,所谓质心行质事,而万年垂裕之道必出于此。故《伊训》曰:‘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其是之谓欤!”曹氏宗族对于节俭的规条格外具有新意,既向族人明示了奢侈之风败坏祖宗家业的利害,同时又指出一味守财吝啬也是不可取的,节俭并非等同于吝啬,而是量入为出、丰约得宜,不要浪费无度便好,并教谕子孙心怀“俭”德,常存古朴之风,如此才能使得家业细水长流。
第四,等级森严,尊卑有别。徽州地区遵朱子之礼,讲究等级分明、尊卑有序,宗族组织内部更是如此。徽州宗族鼓励族人尚俭,而对于下层佃仆则做了极为严苛的要求。清光绪年间,休宁县的茗洲吴氏宗族在葆和堂差遣佃仆条规中对佃仆的衣衫酒席做了严苛的规定:“只宜小心安分从俭,无论男妇老幼皆布,绫罗绸缎不许着,大红维帽及珠簪,金镶笄不许戴,如违取咎。即酒席亦宜安分,不许用簋碗山珍。书姓成对灯笼不许用。故违者,议处。”下层佃仆不可僭越,因其身份卑贱,在日常生活中,其服饰、饮食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严格限制,倘敢僭越,定会受到惩罚。
小 结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的徽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极具典型性。徽州地区尚俭之风长盛不衰,究其原因,有自然环境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首先,徽州地处丛山万岭之中,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民以食为天,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徽州人自然就养成了珍惜粮食、崇尚朴素的生活习惯。其次,明清时代,随着文化的繁荣,徽州地区重视文教,提倡美德,而其作为朱子故里更是遵朱子之礼,不敢懈怠,“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恃,而以邹鲁之风传之子若孙也”。由此可见朱子之礼在徽州影响之大,朱子倡言勤俭乃持家之本,这样的人文环境也是徽州地区尚俭之风盛行的重要原因。
徽州宗族在饮食、衣饰、婚嫁、丧祭等方面无处不俭,其尚俭之俗使得该地区的财富和资源得以积蓄和保存,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资源。在当今社会,节俭朴素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优良品质,这符合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得到提倡和弘扬。
1FWA范文链接:http://www.1fwa.com/fanwen/15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