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理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范文(3524字)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互相配合,要把家校合作的理念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关键词】家校合作;缺损型家庭;心理健康
中央16号文件强调:“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两个重要力量,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脱离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对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发展不利。家校需要合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是时代的需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也日趋凸显,进入21世纪,家庭因素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成因,尤其是缺损型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心理特征更应该得到关注。
一、“缺损型家庭”的定义分析
“缺损型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通常是指家庭结构缺损、不完整。家庭结构缺损主要是指因父母婚姻存在问题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家庭成员结构成分不完整。“缺损型家庭”同时还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本文所指的“缺损型家庭”主要是指父母离异,分居,父母一方死亡或者服刑,父母双亡而导致的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此类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自卑、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等方面。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家庭结构的突然缺损而发生变化,使他们未能及时了解自己突然遭遇到的状态和以后要长期面对的情景,而且,他们所得到的来自家庭、社会等的支持,与完整家庭学生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也使他们自身的感觉和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亲子关系以及家庭结构成员之间的和谐都发生了变化而遭到破坏。此类大学生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而家庭的支持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任何支持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当他们遭遇应激生活事件时,不能得到足够的精神支持,也无法得到足够的心理上的安慰、爱抚与鼓励,因此,此类群体比较容易遭遇心理问题。缺损型家庭子女无论是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都与完整家庭子女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比较容易发生心理问题,也容易导致人格障碍,是同龄大学生群体中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
二、“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子女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子女最好的榜样。因此,父母的教养对子女的心理特征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中的教养功能要由父母双方来共同承担,如果父母缺少一方,就可能会出现家庭功能的欠缺。“缺损型家庭”因其缺损,而不同于其它家庭形式,这种家庭结构对孩子成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缺损型家庭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这些家庭的孩子很可能不能享受到正常家庭孩子所能享受到的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家庭生长环境的破坏很可能会让他们的未来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关缺损型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健康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与正常家庭相比缺损型家庭的问题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通过研究家校合作在“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了解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隐患,提出相应的家校合作对策与建议,最终促进“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三、“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性格孤僻冷漠,情绪低落
大部分缺损型家庭大学生性格都比较孤僻,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愿与人过多交流,为人处事不积极。这是因为家庭成员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缺少正常的教育与关爱,这也就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心理状态。有些缺损型家庭的学生性格会比较孤僻冷漠,他们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与人更多的进行沟通与交流;对生活缺乏兴趣,动力,容易产生失望,悲观等负面情绪,严重者会导致身体上出现疾病,如失眠,情绪低落,产生抑郁症等情况。
(二)自卑敏感,易猜疑
大多数缺损型家庭的大学生会因为自己家庭成员的缺失、不完整而表现得自卑敏感。有时会表现为猜疑心重,爱斤斤计较,不能理解别人的感受,不会轻易的相信别人,猜疑心比较重。由于自身家庭的不完整,导致他们在其他人、其他事情面前感到自卑,从而产生防御和戒备心理,对别人的言行举止表现得紧张敏感。缺损型家庭的大学生会多疑,可能会把别人的热心帮助看成是对自己的怜悯与同情,从而与人保持距离。
(三)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但是在这个社会中,“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因家庭变故而表现出交往障碍,在人际交往中敏感多疑,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别人无法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人际关系障碍。具体表现在:寝室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班级集体活动的参与方面,以及其他集体生活、集体活动中。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交往能力在集体活动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程度的困难,会表现出消极应对的情绪,甚至不参加集体活动,找各种借口逃避或者不积极配合。
四、家校合作理念在“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通过对“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研究,发现目前“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因此,“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容忽视,高校有必要遵循合理的心理教育家校合作理念,采取积极措施,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本文认为应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着手:
(一)学校方面
1.高度重视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纷繁复杂,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迫切需要疏导和调节,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为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积极研究对策并落实解决。针对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学校就应该对“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建立重点关注档案,对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以及家庭情况进行重点调查了解,由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重点关注,定期找学生谈心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心理状况。 2.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针对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特征,学校要为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能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广泛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学习生活等问题,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通过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缺损型家庭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让他们感受到活动带来的特殊心理体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及时对心理问题行为进行纠正,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完整的个性和气质,抒发积极的情绪情感。通过开展心理素质训练,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锻炼他们应对事物的能力,提高应激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讲座和心理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更新健康观念,正确认识自我,了解承受挫折、应对挫折的能力,帮助他们恢复到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家庭方面
1.家长和子女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当正常的家庭结构发生改变时,父母应该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子女认识到家庭破损的现实,并正视这一现实,让他们意识到现实,给他们时间调整自己的心态。缺损型家庭的家长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但是不要把这种压力施加给孩子,相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关心。通过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内心变化,鼓励孩子和家长一起共同面对缺损型家庭的现状。家长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对孩子实施激烈的行为和态度,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来消除家庭成员缺损带来的情感缺失。
2.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帮助孩子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就得从父母抓起。对于缺损型家庭的家长,学校要主动和他们进行沟通联系,一方面了解学生及家庭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积极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家长要主动鼓励孩子,减轻家庭缺损带给孩子的影响。家长应该学习疏导子女不健康心理,鼓励他们和同学交往,让子女和同学建立良好的友谊。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互相促进,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佳淑.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视角下的家校联系[J].赤峰学院学报,2014(3)
[2]王国伟.新教育形势下如何开展大学家校联系[J].科教导刊,2014(2)
[3]陈庄瑜,孙慧.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J].科技资讯,2012(25)
1FWA范文链接:http://www.1fwa.com/fanwen/15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