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查询

《以“三个代表”的思想推动我国法治文化建设》范文模板

共有265人参考以“三个代表”的思想推动我国法治文化建设怎么写,4440字免费三个代表模板格式范文
范文模板大全
以“三个代表”的思想推动我国法治文化建设怎么写

以“三个代表”的思想推动我国法治文化建设范文(4440字)

一、“三个代表”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指导意义
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并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总目标,深刻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如何更好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怎样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江总书记在阐述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时指出,“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如何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江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建立的不是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法治国家,而是要把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结合起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江总书记的论述,指明了我们建议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和总路径。
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在新的形势下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高度概括,是与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方针相一致的,并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法治作为一种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法律制度的形成和运作机制必然对社会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只有代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法治,才是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法治。要保证法治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促进性(即法为良法、治为良治),法治必须由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政党来领导。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的科学性,就在于社会主义法治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政治制度,具有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性,而不是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政治体制,这和剥削阶级的法治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法治保障的关系:一方面,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取得成功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使党的基本政策和方针的贯彻实施有了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实践。
2、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发展健康、科学、向上、推动社会前进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认识先进文化和法治文化的关系时:一方面,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以人民民主为本质内涵,在党领导下所要倡导的法治文化,正是党领导下的法治国家所需要的先进文化。法治文化的建立,正是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法治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表征,是以平等、自由、诚实信用和人权为主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本身就具有权利义务一致的规范性,法治文化必然对先进文化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法治文化和先进文化,在经济基础、指导思想、体现利益、价值取向等方面是根本相同的,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就是不断推动先进文化前进的伟大实践。
3、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我们党成长壮大的宝贵经验。在阶级社会里,法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即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所体现的阶级性,正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国家意志形态上升为法律,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的阶级本质。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广大人民群众可以代议制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所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国家层面集中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从执政党层面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二者在群众基础和利益落脚点上是一致的。这样,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党,对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民主代议制权力机关的领导,使国家利益和党的利益始终奠基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基础之上。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实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伟大实践。
二、法治文化和先进文化的高度共融
“三个代表”中,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精辟论述,是我们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的一个新发展。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和审视法治,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法治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表征,二者体现了高度的共融性。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法治从来就是和民主相联系的。法治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法治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的拥护与支持;法治的核心价值,在于民主制度。社会主义的民主,即人民民主,必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代表,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基本权利,而这种基本权利必须、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得以最终实现。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政治前提和政治保障。所以,我们所倡导的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涵,则是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是人民民主精神的高度凝炼。以人民民主为内涵的法治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体现主体平等观、诚实信用观和法律至上观;在意识观念上,体现自由、平等和人权。人民民主和法治文化的这种内容和形式关系,正体现了先进文化的阶级利益和民主特征。 合,是现代民主制度的直接要求。从辩证的角度看,法治国家中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所以在强调权利的同时,忽略义务和责任,这就使权利缺乏应有的基础。权利、义务意识的高度统一,这才是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人民民主权利在法律赋予的条件下,权利主体对于权利的接受意识、权利的实现意识、权利受侵犯时的保护意识的强化是法治文化得以弘扬的要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关于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的统一的重要内容,正体现了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三、在“三个代表”指引下的法治文化变革
中国推行法治,在文化层面的障碍是: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发展起来的文化传统,在许多方面因其与民主法治的深刻矛盾与冲突,构成了民主法治的反向力量;另一方面,当代的法律观念和法学理论往往沉缅于工具主义法治观之中。浓厚的法治实用主义色彩,使得这种法治文化观缺少一种必要的理性精神。由此,能够成功地导向法治并给以持久支撑的文化模式,也就难以建立起来。面对这种现实的困境,必须有一场“三个代表”指引下的法治文化变革,进行法律启蒙、观念变革和理性革命。
1、法律启蒙,就是通过法律知识的普及或法律宣传教育,使人民摆脱对法律无知的蒙昧状态。一个社会的法律意识状况,往往直接决定着法律的有效性和生命力。这不单是因为对法律无知的人容易触犯法律,而且是因为没有法律意识的觉醒,一个受害者就不知诉之于法,从而保护自己的权益和维护法律的尊严。可以说,人民群众对法律的掌握和运用,才是法律巨大力量的源泉。但是,在中国,我们的社会广泛存在着一种法律的思想蒙昧,一种阻碍法律起作用的“土壤”。尤其是一些领导者法律意识很薄弱、很模糊,缺乏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更严重的是,有些领导者号召别人守法,却不以法律为准绳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法律思想的蒙昧,对法治的负面影响是不容低估的。而要扫除这种法律思想蒙昧,改良这些阻碍法治的“土壤”,就必须对全社会进行法律思想启蒙,使广大人民养成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习惯,使领导者接受法律思想的洗礼并在奉公守法、依法办事方面身体力行。其中确立法治思想应是法律思想启蒙的中心课题。在这个意义上,江总书记亲自倡导的中央领导同志的法律讲座,以及从1985年起开展的全民基本法律知识的普及活动,就是一件十分必要而又意义深远的大事。
2、观念变革,主要在于摒弃或改变各种传统的不利于推行法治的法律观念,树立符合法治要求的法律观念。所谓传统的法律观念,是中国历史上的法治文化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形成的独特法律思想相互交织的产物。不重视法律、不尊重法律或反对法治的文化思想结合起来,构成了当代中国推行法治的严重障碍。因此,大力进行法律观念的变革,弘扬现代法律精神,使尊奉法治的思想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将大大有助于廓清法治发展的道路。而在当前形势下,针对法律观念的现状,观念变革主要是抛弃“法仅仅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观念,纠正重义务轻权利、重“官”轻民、重国家轻个人的观念,改变重政策、轻法律的观念,改变法律工具论而树立法的基本价值观(自由、民主和平等)等等。其核心是摒弃人治思想,确立法治观念。这是由于,人治思想在中国法律史包括社会主义中国的法律史上,流毒至深,危害至极,影响至远,不坚决清除不足以行法治。
3、理性革命是指超越实用的眼界,确立法治的价值精神和对法律(法治)的信仰。在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时局所限,并未完成通过思想启蒙创立新的理性精神的历史任务。民主和科学还远未被中国人所信仰。当人们把法治当作一种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时,法治也就会像“工具”一样可用可弃了。国家真正成为法治国家的前提只能是:通过理性变革,使科学、民主、法治所体现的哲学精神成为全社会的最高权威。
从法律启蒙到理性革命,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也是新的法治文化逐步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是一个以法治文化代替人治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战略性的问题,就是建设具有法治精神和法治观念的党的领导层的问题。法治本身所强调的是一套民主、公正、自由的具有至高无上权威的法律制度,而不是领导层的个人智慧和素质。但法治社会也需要伟大的人物,推进法治也必须具有法治观念的领导层。正如黑格尔所言:“一般来说,民主政体的宪法,给了伟大政治人物最大的发展机会;因为它不但容许个人方面表现他们的才能,而且督促他们运用那些才能为公众谋利益。”(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305页)从法治文化制约法治运行的角度来看,实现法治的关键所在,是由法治观念规范、引导和推动法治的运作,以达到法治观念和法治运作的沟通。而这种沟通正是需要人来实现的,主要通过执政党、领导层和各类执法者来实现。这表明,在一个正在走向法治的国家里,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较强的法治观念,特别象中国这样有几千年封建专制和人治传统的国家里,如果党的领导干部缺乏应有的法律素质,是很难摆脱人治社会的传统影响,真正做到依法治国的。建设具有法治精神和法治观念的党的领导层,这是依法治国对党的建设的要求。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培养的党员领导干部,才是能够达到法治观念和法治运作的沟通,推动法治文化建设的党员领导干部。
法治之于中国,不仅是一种制度变革和组织重构,而且也是一场文化观念的革命。没有丰盈广博的先进文化根基,制度变革和组织重构是难以启动的,法治的大厦也就无法拔地而起并挺立于天地之间。而在这个法治大厦的建设中,“三个代表”的红旗一直是指引我们建设法治国家的航标。

1FWA范文链接:http://www.1fwa.com/fanwen/149169/

《以“三个代表”的思想推动我国法治文化建设.doc》
将范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参考和打印
三个代表范文模板范本免费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文件为doc格式

未知区域的朋友,你觉得以“三个代表”的思想推动我国法治文化建设范文格式写法怎么样?(最多500字,当前字数:0)
三个代表范文

“三个代表”与党的新型执政观怎么写

【原文出处】求实【原刊地名】南昌【原刊期号】200306【原刊页号】11~13【分 类 号】D2【分 类 名】中国共产党【复印期号】200309【 标 题】“三个代表”与党的新型执政观【 作 者】陈家广【作者简介】陈家广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515)【内容提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对党的执政的思考中产生出来的;与此同时,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贯彻中,中国共产党又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的认识,并集中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进,将对今后的国家政治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摘 要 题】党建天地•领导与执政【关 键 词】“三个代表”/党的执政/权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正 文】 探索执政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具体阶段的重大课题。在21世纪的新时期里,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党的执政观,这在探索执政规律的课题上迈开了关键的步伐,其执政理念举世瞩目。 一、对党的执政问题的探索引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执政是现代政治组织的追求目标。对于共产党而言,执政的深远意义在于:其一,执政是在领导人民夺取国家政权之后,领导人民掌握政权的方式,或者说是领导的内容之一;其二,执政要追求积极后果而避免消极后果,也即执好政;其三,执政是在各阶段的执好政基础上,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性社会形态里的长期执政。 然而,由于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共产党执政遭受到严重挫折。而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由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先例可循,在经历了初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也面临了一系列考验,如经济犯罪、腐败等。这与党执政的固有意义有着明显的差距。解决有关执政的问题,把党执政的根本要求有机结合于现实中尤其迫切。 面对严峻的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实践上,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十三年来的执政,没有战乱、内乱和动乱,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1]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重大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是成功的,它不断推动执政目标指向的实现,执好了政,这给思考党的执政的问题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和有益的参考参照物。“十三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1] 二、“三个代表”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在对党的执政的思考中产生出“三个代表”,又以“三个代表”为其执政衡量标准,剖析现实问题,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的认识。 首先是党的领导切实有效地覆盖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广泛领域的问题。一方面,社会阶层结构多样化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复杂化,党的领导要求扩大覆盖面。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以及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阶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且精神生活中除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外,“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活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增加见识、活跃思想,但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也乘机而入。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会沉渣泛起。”[2](P59-60)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意图和其利用所谓人权、民主、自由、民族、宗教问题和达赖、台湾问题,勾结“民运分子”和我国境内敌对分子等向我国的发难,更是混淆了部分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中,发生了一系列与党的执政不相协调的问题:有些地方、有些基层处于放任自流的无组织、无管理、无政府状况,问题、怪事出来前无人警惕和察觉,出来以后也没有人报告、研究,迟迟得不到处理;有的企业在改革中,党组织涣散无力,放松群众工作,出现群体性事件,领导手足失措。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则出现要真正把一些道理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把他们的思想统一起来有很大困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党的执政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在工作全局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包括了要用宽广的眼光去观察把握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深化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我国改革对思想影响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的认识,努力把“三个代表”的要求研究好、宣传好。 其次是对党自身建设的深化知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党的执政必须做到领导水平的“与时俱进”、努力克服腐败消极现象和培养造就接班人。领导水平的“与时俱进”、努力克服腐败消极现象事关执好政,培养造就接班人事关长期执政。领导水平和“与时俱进”就是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执政能力,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以及不断健全民主集中制。这是一个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问题。努力克服腐败消极现象,或者说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克服不正之风,惩治腐败,则是一个突出的需要加快解决的问题。“党内确实存在一些同党的性质、宗旨不相符的突出问题。如果我们不下最大的决心加以解决,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一些腐败案件触目惊心,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警觉。90年代以来,一些执政几十年的政党先后下台,有的已经衰亡。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党内出现了问题。……我们现在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既有内忧也有外患,切不可掉以轻心。”[2](P72) 三、以“三个代表”的新型执政观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当前我国政治生活的核心,其根本原则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中,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因此,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内涵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观,对党的领导进行了从理念到方式的时代性建构,无疑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得到推进的强大动力。 为何要党的领导?回答是共产党是马列主义的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过去的选择能否逻辑地推出未来的选择,为何苏东各国人民过去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20世纪90年代又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三个代表”的执政观进一步回答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建立新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党的领导,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的党,它主动选择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此形成双向选择;过去如此,未来也是如此,就现阶段而言,“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1]。因此,人民过去以此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未来也会因此而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现实中中国共产党如何主动选择、做到“三个代表”以达到双向选择?“三个代表”的执政观提出,现实中党的领导体现为党掌握权力的执政,而“三个代表”的落脚点和归宿点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因而这是一个以人民利益对待权力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以“问题意识”和“人心向背律”对待权力。 灾难性的后果表现为人心向背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政权失去的结果。这就是“人心向背律”。“人心向背律”在《孟子•高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的论述之后,一直是中国正直政治家思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把这一问题放到政权兴亡的高度来考察,认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人心向背问题。“历史事实说明,不少剥削阶级的政党或政治集团,在执政以后,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攫取本阶级、本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并极力维护和不断扩大这种私利,结果形成了一个欺压人民,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团体。正因为这样,他们终究要受到人民群众的反对。[2](P109)“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2](P72)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很多都走了从得到民心兴起到失去民心衰亡的这样一条道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和在台湾失去政权,以及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秘鲁、菲律宾政局的动荡等等,尽管各自的原因很复杂,但人心向背变化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换言之,中国历史上一个个王朝的覆灭,世界历史上一个个不可一世的大帝国的崩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的下台,都是人心向背变化的结果。 从理念上廓清认识,属于大是大非的问题,“三个代表”的执政观不仅以此推论党的领导,更重要的是在操作层面,以方式的建构设定党的领导。其纲要性要求表现为:通过制订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特别是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执政,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从而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这一纲要性要求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具体化。 正是以对党的领导进行了从理念到方式的时代性建构,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执政观,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将源源涌流。【参考文献】 [2]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 执政   代表 )

论“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怎么写

【原文出处】求实【原刊地名】南昌【原刊期号】200306【原刊页号】11~13【分 类 号】D2【分 类 名】中国共产党【复印期号】200309【 标 题】“三个代表”与党的新型执政观【 作 者】陈家广【作者简介】陈家广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515)【内容提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对党的执政的思考中产生出来的;与此同时,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贯彻中,中国共产党又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的认识,并集中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进,将对今后的国家政治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摘 要 题】党建天地•领导与执政【关 键 词】“三个代表”/党的执政/权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正 文】 探索执政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具体阶段的重大课题。在21世纪的新时期里,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党的执政观,这在探索执政规律的课题上迈开了关键的步伐,其执政理念举世瞩目。 一、对党的执政问题的探索引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执政是现代政治组织的追求目标。对于共产党而言,执政的深远意义在于:其一,执政是在领导人民夺取国家政权之后,领导人民掌握政权的方式,或者说是领导的内容之一;其二,执政要追求积极后果而避免消极后果,也即执好政;其三,执政是在各阶段的执好政基础上,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性社会形态里的长期执政。 然而,由于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共产党执政遭受到严重挫折。而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由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先例可循,在经历了初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也面临了一系列考验,如经济犯罪、腐败等。这与党执政的固有意义有着明显的差距。解决有关执政的问题,把党执政的根本要求有机结合于现实中尤其迫切。 面对严峻的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实践上,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十三年来的执政,没有战乱、内乱和动乱,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1]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重大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是成功的,它不断推动执政目标指向的实现,执好了政,这给思考党的执政的问题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和有益的参考参照物。“十三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1] 二、“三个代表”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在对党的执政的思考中产生出“三个代表”,又以“三个代表”为其执政衡量标准,剖析现实问题,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的认识。 首先是党的领导切实有效地覆盖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广泛领域的问题。一方面,社会阶层结构多样化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复杂化,党的领导要求扩大覆盖面。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以及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阶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且精神生活中除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外,“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活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增加见识、活跃思想,但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也乘机而入。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会沉渣泛起。”[2](P59-60)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意图和其利用所谓人权、民主、自由、民族、宗教问题和达赖、台湾问题,勾结“民运分子”和我国境内敌对分子等向我国的发难,更是混淆了部分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中,发生了一系列与党的执政不相协调的问题:有些地方、有些基层处于放任自流的无组织、无管理、无政府状况,问题、怪事出来前无人警惕和察觉,出来以后也没有人报告、研究,迟迟得不到处理;有的企业在改革中,党组织涣散无力,放松群众工作,出现群体性事件,领导手足失措。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则出现要真正把一些道理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把他们的思想统一起来有很大困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党的执政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在工作全局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包括了要用宽广的眼光去观察把握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深化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我国改革对思想影响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的认识,努力把“三个代表”的要求研究好、宣传好。 其次是对党自身建设的深化知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党的执政必须做到领导水平的“与时俱进”、努力克服腐败消极现象和培养造就接班人。领导水平的“与时俱进”、努力克服腐败消极现象事关执好政,培养造就接班人事关长期执政。领导水平和“与时俱进”就是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执政能力,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以及不断健全民主集中制。这是一个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问题。努力克服腐败消极现象,或者说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克服不正之风,惩治腐败,则是一个突出的需要加快解决的问题。“党内确实存在一些同党的性质、宗旨不相符的突出问题。如果我们不下最大的决心加以解决,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一些腐败案件触目惊心,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警觉。90年代以来,一些执政几十年的政党先后下台,有的已经衰亡。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党内出现了问题。……我们现在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既有内忧也有外患,切不可掉以轻心。”[2](P72) 三、以“三个代表”的新型执政观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当前我国政治生活的核心,其根本原则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中,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因此,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内涵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观,对党的领导进行了从理念到方式的时代性建构,无疑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得到推进的强大动力。 为何要党的领导?回答是共产党是马列主义的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过去的选择能否逻辑地推出未来的选择,为何苏东各国人民过去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20世纪90年代又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三个代表”的执政观进一步回答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建立新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党的领导,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的党,它主动选择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此形成双向选择;过去如此,未来也是如此,就现阶段而言,“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1]。因此,人民过去以此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未来也会因此而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现实中中国共产党如何主动选择、做到“三个代表”以达到双向选择?“三个代表”的执政观提出,现实中党的领导体现为党掌握权力的执政,而“三个代表”的落脚点和归宿点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因而这是一个以人民利益对待权力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以“问题意识”和“人心向背律”对待权力。 灾难性的后果表现为人心向背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政权失去的结果。这就是“人心向背律”。“人心向背律”在《孟子•高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的论述之后,一直是中国正直政治家思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把这一问题放到政权兴亡的高度来考察,认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人心向背问题。“历史事实说明,不少剥削阶级的政党或政治集团,在执政以后,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攫取本阶级、本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并极力维护和不断扩大这种私利,结果形成了一个欺压人民,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团体。正因为这样,他们终究要受到人民群众的反对。[2](P109)“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2](P72)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很多都走了从得到民心兴起到失去民心衰亡的这样一条道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和在台湾失去政权,以及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秘鲁、菲律宾政局的动荡等等,尽管各自的原因很复杂,但人心向背变化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换言之,中国历史上一个个王朝的覆灭,世界历史上一个个不可一世的大帝国的崩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的下台,都是人心向背变化的结果。 从理念上廓清认识,属于大是大非的问题,“三个代表”的执政观不仅以此推论党的领导,更重要的是在操作层面,以方式的建构设定党的领导。其纲要性要求表现为:通过制订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特别是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执政,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从而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这一纲要性要求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具体化。 正是以对党的领导进行了从理念到方式的时代性建构,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执政观,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将源源涌流。【参考文献】 [2]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 地位   代表 )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国文化工作的指南怎么写

【原文出处】求实【原刊地名】南昌【原刊期号】200306【原刊页号】11~13【分 类 号】D2【分 类 名】中国共产党【复印期号】200309【 标 题】“三个代表”与党的新型执政观【 作 者】陈家广【作者简介】陈家广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515)【内容提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对党的执政的思考中产生出来的;与此同时,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贯彻中,中国共产党又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的认识,并集中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进,将对今后的国家政治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摘 要 题】党建天地•领导与执政【关 键 词】“三个代表”/党的执政/权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正 文】 探索执政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具体阶段的重大课题。在21世纪的新时期里,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党的执政观,这在探索执政规律的课题上迈开了关键的步伐,其执政理念举世瞩目。 一、对党的执政问题的探索引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执政是现代政治组织的追求目标。对于共产党而言,执政的深远意义在于:其一,执政是在领导人民夺取国家政权之后,领导人民掌握政权的方式,或者说是领导的内容之一;其二,执政要追求积极后果而避免消极后果,也即执好政;其三,执政是在各阶段的执好政基础上,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性社会形态里的长期执政。 然而,由于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共产党执政遭受到严重挫折。而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由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先例可循,在经历了初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也面临了一系列考验,如经济犯罪、腐败等。这与党执政的固有意义有着明显的差距。解决有关执政的问题,把党执政的根本要求有机结合于现实中尤其迫切。 面对严峻的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实践上,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十三年来的执政,没有战乱、内乱和动乱,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1]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重大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是成功的,它不断推动执政目标指向的实现,执好了政,这给思考党的执政的问题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和有益的参考参照物。“十三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1] 二、“三个代表”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在对党的执政的思考中产生出“三个代表”,又以“三个代表”为其执政衡量标准,剖析现实问题,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的认识。 首先是党的领导切实有效地覆盖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广泛领域的问题。一方面,社会阶层结构多样化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复杂化,党的领导要求扩大覆盖面。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以及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阶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且精神生活中除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外,“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活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增加见识、活跃思想,但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也乘机而入。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会沉渣泛起。”[2](P59-60)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意图和其利用所谓人权、民主、自由、民族、宗教问题和达赖、台湾问题,勾结“民运分子”和我国境内敌对分子等向我国的发难,更是混淆了部分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中,发生了一系列与党的执政不相协调的问题:有些地方、有些基层处于放任自流的无组织、无管理、无政府状况,问题、怪事出来前无人警惕和察觉,出来以后也没有人报告、研究,迟迟得不到处理;有的企业在改革中,党组织涣散无力,放松群众工作,出现群体性事件,领导手足失措。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则出现要真正把一些道理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把他们的思想统一起来有很大困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党的执政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在工作全局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包括了要用宽广的眼光去观察把握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深化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我国改革对思想影响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的认识,努力把“三个代表”的要求研究好、宣传好。 其次是对党自身建设的深化知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党的执政必须做到领导水平的“与时俱进”、努力克服腐败消极现象和培养造就接班人。领导水平的“与时俱进”、努力克服腐败消极现象事关执好政,培养造就接班人事关长期执政。领导水平和“与时俱进”就是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执政能力,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以及不断健全民主集中制。这是一个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问题。努力克服腐败消极现象,或者说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克服不正之风,惩治腐败,则是一个突出的需要加快解决的问题。“党内确实存在一些同党的性质、宗旨不相符的突出问题。如果我们不下最大的决心加以解决,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一些腐败案件触目惊心,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警觉。90年代以来,一些执政几十年的政党先后下台,有的已经衰亡。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党内出现了问题。……我们现在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既有内忧也有外患,切不可掉以轻心。”[2](P72) 三、以“三个代表”的新型执政观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当前我国政治生活的核心,其根本原则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中,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因此,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内涵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观,对党的领导进行了从理念到方式的时代性建构,无疑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得到推进的强大动力。 为何要党的领导?回答是共产党是马列主义的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过去的选择能否逻辑地推出未来的选择,为何苏东各国人民过去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20世纪90年代又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三个代表”的执政观进一步回答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建立新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党的领导,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的党,它主动选择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此形成双向选择;过去如此,未来也是如此,就现阶段而言,“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1]。因此,人民过去以此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未来也会因此而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现实中中国共产党如何主动选择、做到“三个代表”以达到双向选择?“三个代表”的执政观提出,现实中党的领导体现为党掌握权力的执政,而“三个代表”的落脚点和归宿点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因而这是一个以人民利益对待权力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以“问题意识”和“人心向背律”对待权力。 灾难性的后果表现为人心向背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政权失去的结果。这就是“人心向背律”。“人心向背律”在《孟子•高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的论述之后,一直是中国正直政治家思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把这一问题放到政权兴亡的高度来考察,认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人心向背问题。“历史事实说明,不少剥削阶级的政党或政治集团,在执政以后,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攫取本阶级、本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并极力维护和不断扩大这种私利,结果形成了一个欺压人民,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团体。正因为这样,他们终究要受到人民群众的反对。[2](P109)“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2](P72)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很多都走了从得到民心兴起到失去民心衰亡的这样一条道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和在台湾失去政权,以及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秘鲁、菲律宾政局的动荡等等,尽管各自的原因很复杂,但人心向背变化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换言之,中国历史上一个个王朝的覆灭,世界历史上一个个不可一世的大帝国的崩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的下台,都是人心向背变化的结果。 从理念上廓清认识,属于大是大非的问题,“三个代表”的执政观不仅以此推论党的领导,更重要的是在操作层面,以方式的建构设定党的领导。其纲要性要求表现为:通过制订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特别是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执政,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从而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这一纲要性要求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具体化。 正是以对党的领导进行了从理念到方式的时代性建构,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执政观,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将源源涌流。【参考文献】 [2]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 是我国   重要思想 )

纪检监察工作要全面贯彻并长期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怎么写

【原文出处】求实【原刊地名】南昌【原刊期号】200306【原刊页号】11~13【分 类 号】D2【分 类 名】中国共产党【复印期号】200309【 标 题】“三个代表”与党的新型执政观【 作 者】陈家广【作者简介】陈家广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515)【内容提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对党的执政的思考中产生出来的;与此同时,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贯彻中,中国共产党又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的认识,并集中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进,将对今后的国家政治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摘 要 题】党建天地•领导与执政【关 键 词】“三个代表”/党的执政/权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正 文】 探索执政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具体阶段的重大课题。在21世纪的新时期里,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党的执政观,这在探索执政规律的课题上迈开了关键的步伐,其执政理念举世瞩目。 一、对党的执政问题的探索引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执政是现代政治组织的追求目标。对于共产党而言,执政的深远意义在于:其一,执政是在领导人民夺取国家政权之后,领导人民掌握政权的方式,或者说是领导的内容之一;其二,执政要追求积极后果而避免消极后果,也即执好政;其三,执政是在各阶段的执好政基础上,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性社会形态里的长期执政。 然而,由于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共产党执政遭受到严重挫折。而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由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先例可循,在经历了初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也面临了一系列考验,如经济犯罪、腐败等。这与党执政的固有意义有着明显的差距。解决有关执政的问题,把党执政的根本要求有机结合于现实中尤其迫切。 面对严峻的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实践上,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十三年来的执政,没有战乱、内乱和动乱,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1]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重大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是成功的,它不断推动执政目标指向的实现,执好了政,这给思考党的执政的问题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和有益的参考参照物。“十三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1] 二、“三个代表”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在对党的执政的思考中产生出“三个代表”,又以“三个代表”为其执政衡量标准,剖析现实问题,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的认识。 首先是党的领导切实有效地覆盖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广泛领域的问题。一方面,社会阶层结构多样化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复杂化,党的领导要求扩大覆盖面。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以及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阶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且精神生活中除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外,“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活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增加见识、活跃思想,但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也乘机而入。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会沉渣泛起。”[2](P59-60)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意图和其利用所谓人权、民主、自由、民族、宗教问题和达赖、台湾问题,勾结“民运分子”和我国境内敌对分子等向我国的发难,更是混淆了部分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中,发生了一系列与党的执政不相协调的问题:有些地方、有些基层处于放任自流的无组织、无管理、无政府状况,问题、怪事出来前无人警惕和察觉,出来以后也没有人报告、研究,迟迟得不到处理;有的企业在改革中,党组织涣散无力,放松群众工作,出现群体性事件,领导手足失措。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则出现要真正把一些道理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把他们的思想统一起来有很大困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党的执政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在工作全局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包括了要用宽广的眼光去观察把握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深化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我国改革对思想影响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的认识,努力把“三个代表”的要求研究好、宣传好。 其次是对党自身建设的深化知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党的执政必须做到领导水平的“与时俱进”、努力克服腐败消极现象和培养造就接班人。领导水平的“与时俱进”、努力克服腐败消极现象事关执好政,培养造就接班人事关长期执政。领导水平和“与时俱进”就是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执政能力,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以及不断健全民主集中制。这是一个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问题。努力克服腐败消极现象,或者说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克服不正之风,惩治腐败,则是一个突出的需要加快解决的问题。“党内确实存在一些同党的性质、宗旨不相符的突出问题。如果我们不下最大的决心加以解决,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一些腐败案件触目惊心,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警觉。90年代以来,一些执政几十年的政党先后下台,有的已经衰亡。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党内出现了问题。……我们现在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既有内忧也有外患,切不可掉以轻心。”[2](P72) 三、以“三个代表”的新型执政观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当前我国政治生活的核心,其根本原则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中,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因此,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内涵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观,对党的领导进行了从理念到方式的时代性建构,无疑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得到推进的强大动力。 为何要党的领导?回答是共产党是马列主义的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过去的选择能否逻辑地推出未来的选择,为何苏东各国人民过去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20世纪90年代又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三个代表”的执政观进一步回答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建立新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党的领导,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的党,它主动选择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此形成双向选择;过去如此,未来也是如此,就现阶段而言,“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1]。因此,人民过去以此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未来也会因此而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现实中中国共产党如何主动选择、做到“三个代表”以达到双向选择?“三个代表”的执政观提出,现实中党的领导体现为党掌握权力的执政,而“三个代表”的落脚点和归宿点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因而这是一个以人民利益对待权力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以“问题意识”和“人心向背律”对待权力。 灾难性的后果表现为人心向背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政权失去的结果。这就是“人心向背律”。“人心向背律”在《孟子•高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的论述之后,一直是中国正直政治家思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把这一问题放到政权兴亡的高度来考察,认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人心向背问题。“历史事实说明,不少剥削阶级的政党或政治集团,在执政以后,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攫取本阶级、本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并极力维护和不断扩大这种私利,结果形成了一个欺压人民,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团体。正因为这样,他们终究要受到人民群众的反对。[2](P109)“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2](P72)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很多都走了从得到民心兴起到失去民心衰亡的这样一条道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和在台湾失去政权,以及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秘鲁、菲律宾政局的动荡等等,尽管各自的原因很复杂,但人心向背变化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换言之,中国历史上一个个王朝的覆灭,世界历史上一个个不可一世的大帝国的崩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的下台,都是人心向背变化的结果。 从理念上廓清认识,属于大是大非的问题,“三个代表”的执政观不仅以此推论党的领导,更重要的是在操作层面,以方式的建构设定党的领导。其纲要性要求表现为:通过制订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特别是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执政,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从而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这一纲要性要求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具体化。 正是以对党的领导进行了从理念到方式的时代性建构,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执政观,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将源源涌流。【参考文献】 [2]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 重要思想   全面贯彻 )

科学判断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怎么写

【原文出处】求实【原刊地名】南昌【原刊期号】200306【原刊页号】11~13【分 类 号】D2【分 类 名】中国共产党【复印期号】200309【 标 题】“三个代表”与党的新型执政观【 作 者】陈家广【作者简介】陈家广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515)【内容提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对党的执政的思考中产生出来的;与此同时,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贯彻中,中国共产党又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的认识,并集中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进,将对今后的国家政治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摘 要 题】党建天地•领导与执政【关 键 词】“三个代表”/党的执政/权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正 文】 探索执政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具体阶段的重大课题。在21世纪的新时期里,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党的执政观,这在探索执政规律的课题上迈开了关键的步伐,其执政理念举世瞩目。 一、对党的执政问题的探索引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执政是现代政治组织的追求目标。对于共产党而言,执政的深远意义在于:其一,执政是在领导人民夺取国家政权之后,领导人民掌握政权的方式,或者说是领导的内容之一;其二,执政要追求积极后果而避免消极后果,也即执好政;其三,执政是在各阶段的执好政基础上,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性社会形态里的长期执政。 然而,由于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共产党执政遭受到严重挫折。而在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由于“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先例可循,在经历了初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也面临了一系列考验,如经济犯罪、腐败等。这与党执政的固有意义有着明显的差距。解决有关执政的问题,把党执政的根本要求有机结合于现实中尤其迫切。 面对严峻的形势,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在实践上,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十三年来的执政,没有战乱、内乱和动乱,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1]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重大事件的应对和处理是成功的,它不断推动执政目标指向的实现,执好了政,这给思考党的执政的问题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和有益的参考参照物。“十三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1] 二、“三个代表”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在对党的执政的思考中产生出“三个代表”,又以“三个代表”为其执政衡量标准,剖析现实问题,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的认识。 首先是党的领导切实有效地覆盖社会和市场发展的广泛领域的问题。一方面,社会阶层结构多样化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复杂化,党的领导要求扩大覆盖面。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以及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阶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并且精神生活中除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外,“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市场经济活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和形式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增加见识、活跃思想,但国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也乘机而入。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会沉渣泛起。”[2](P59-60)而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意图和其利用所谓人权、民主、自由、民族、宗教问题和达赖、台湾问题,勾结“民运分子”和我国境内敌对分子等向我国的发难,更是混淆了部分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中,发生了一系列与党的执政不相协调的问题:有些地方、有些基层处于放任自流的无组织、无管理、无政府状况,问题、怪事出来前无人警惕和察觉,出来以后也没有人报告、研究,迟迟得不到处理;有的企业在改革中,党组织涣散无力,放松群众工作,出现群体性事件,领导手足失措。在思想政治工作上,则出现要真正把一些道理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把他们的思想统一起来有很大困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党的执政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在工作全局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包括了要用宽广的眼光去观察把握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深化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我国改革对思想影响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的认识,努力把“三个代表”的要求研究好、宣传好。 其次是对党自身建设的深化知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党的执政必须做到领导水平的“与时俱进”、努力克服腐败消极现象和培养造就接班人。领导水平的“与时俱进”、努力克服腐败消极现象事关执好政,培养造就接班人事关长期执政。领导水平和“与时俱进”就是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执政能力,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建设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以及不断健全民主集中制。这是一个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问题。努力克服腐败消极现象,或者说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克服不正之风,惩治腐败,则是一个突出的需要加快解决的问题。“党内确实存在一些同党的性质、宗旨不相符的突出问题。如果我们不下最大的决心加以解决,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一些腐败案件触目惊心,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警觉。90年代以来,一些执政几十年的政党先后下台,有的已经衰亡。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党内出现了问题。……我们现在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既有内忧也有外患,切不可掉以轻心。”[2](P72) 三、以“三个代表”的新型执政观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当前我国政治生活的核心,其根本原则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中,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因此,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内涵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观,对党的领导进行了从理念到方式的时代性建构,无疑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得到推进的强大动力。 为何要党的领导?回答是共产党是马列主义的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过去的选择能否逻辑地推出未来的选择,为何苏东各国人民过去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20世纪90年代又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三个代表”的执政观进一步回答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建立新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党的领导,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的党,它主动选择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此形成双向选择;过去如此,未来也是如此,就现阶段而言,“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1]。因此,人民过去以此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未来也会因此而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现实中中国共产党如何主动选择、做到“三个代表”以达到双向选择?“三个代表”的执政观提出,现实中党的领导体现为党掌握权力的执政,而“三个代表”的落脚点和归宿点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因而这是一个以人民利益对待权力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以“问题意识”和“人心向背律”对待权力。 灾难性的后果表现为人心向背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政权失去的结果。这就是“人心向背律”。“人心向背律”在《孟子•高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的论述之后,一直是中国正直政治家思考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把这一问题放到政权兴亡的高度来考察,认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人心向背问题。“历史事实说明,不少剥削阶级的政党或政治集团,在执政以后,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攫取本阶级、本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并极力维护和不断扩大这种私利,结果形成了一个欺压人民,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团体。正因为这样,他们终究要受到人民群众的反对。[2](P109)“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2](P72)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很多都走了从得到民心兴起到失去民心衰亡的这样一条道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和在台湾失去政权,以及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秘鲁、菲律宾政局的动荡等等,尽管各自的原因很复杂,但人心向背变化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换言之,中国历史上一个个王朝的覆灭,世界历史上一个个不可一世的大帝国的崩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的下台,都是人心向背变化的结果。 从理念上廓清认识,属于大是大非的问题,“三个代表”的执政观不仅以此推论党的领导,更重要的是在操作层面,以方式的建构设定党的领导。其纲要性要求表现为:通过制订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特别是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坚持依法执政,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从而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这一纲要性要求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具体化。 正是以对党的领导进行了从理念到方式的时代性建构,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执政观,极大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将源源涌流。【参考文献】 [2]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 我党   所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