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查询

《校园简讯怎么写》范文模板

共有278人参考校园简讯怎么写怎么写,2312字免费新闻报道模板格式范文
范文模板大全
校园简讯怎么写怎么写

校园简讯怎么写范文(2312字)

之前有写了一篇关于怎样写校园新闻通稿的文章,列举了会议类、活动类、表彰类、竞赛类新闻通稿的具体写法。然而,在校园里,简讯也是重要的一种新闻体式。校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件,而要将这些事件都大篇幅地报道出来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简短精炼的简讯自然就成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的方式。简讯字数一般不超过一百字,虽然字数少,但要写好一则简讯不见得比写好一篇新闻通稿来得简单,要用一百字再现一个整体事件,突出事件的特色,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并不是那么容易。下面谈谈几点建议。

第一、连贯。

写简讯首先的要求是整体的连贯性,这当然也是所有文章的要

求。简讯要求的连贯具体体现在框架上。简讯就是为了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主要事实,所以,简讯仍然要具备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讯为了简明扼要地表达,往往略去起因。基本模式是“xx月xx日,由***(举办方)主办的***x(事件)在***(地点)举行。”这类似于新闻稿的导语,接着用一句话简要描述下事件的发生情况,如果有特殊意义的,再点明主要的意义即可,大致框架符合人们了解信息的习惯。如这样一则简讯:“11月8日晚,由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院第二届模拟招聘比赛在笃行1-115教室举行。同学们经过锋芒初露、实力作证、压力面试和亲友团投票四个环节的角逐,提高了自身的应聘技能,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从时间到意义向读者简要介绍了模拟招聘比赛的情况,使读者像流水线一样快速有效地了解事件。而且,重点介绍了举办单位、活动环节等内容,主次分明。

除了结构上的连贯之外,语言同样也要求连贯。这一点在《怎样写校园新闻通稿》一文中已经阐述了,在此就简讯再作一些说明。简讯既然只有一两句话,那么主语必须统一,用一个主语贯穿整个简讯

能使简讯基本框架不乱。其次,词语搭配要准确,语句之间要有逻辑,关联词要用准确等等,都是基本的要求。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将事件内容和意义连成一句话的一个好处就是使主语一以贯之,如果是“同学们经过……。本次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应聘能力……”读起来就不是那么顺口,也显得前后不够连贯。

第二、简短。

这是简讯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简讯也就突出地表现在一个“简”字上。一般简讯的字数以一百字左右为宜,一到三句话为常见。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读者就感受不到简讯所具有的信息收取的方便,也就占用了篇幅,没能达到简讯这一体式创立的初衷。冗长现象比较经常出现在比赛类的简讯上,因为比赛类的简讯要公布比赛结果,往往比赛结果就要占据很大的篇幅,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挑选有代表性意义的获奖结果公布。如比赛结果有一、二、三等奖,还有优秀奖和单项奖,但是读者最关注的无非是一等奖,所以一般重点在简讯中体现一等奖的基本信息,而其他奖项则可用诸如“另评选出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的短语带过,以避免浪费篇幅。

第三、精炼。

简讯要达到简短的要求就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语言要精炼。精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精”,即精辟,用精辟的语言把事实呈现出来往往能够达到传神的效果,使读者感同身受。二是“炼”,也就是要反复锤炼语言,尽量用最短的话传达最多的信息。“精炼”所达到的效果是“一语抵万言”。这对写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了。如这样一则简讯:“10月27日至11月8日,闽南科技学院团委、学生会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主题板报评比活动。主题板报通过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最终,08级广告学专业夺得本次评比活动的桂冠。”这则简讯一句话,在修改前,在活动内容方面不够精炼:“板报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主题,同学们纷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对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用优美的文字、生动的图片向广大同学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单单是中间部分就将近一百字,不如修改后的两个分句来的精炼。主题

已经在导语中体现了,就没必要重复。在介绍活动情况的时候,修改稿用“生动形象”一词则概括其中的一些多余的、啰嗦的话。

在精炼方面,标点符号有时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用标点符号往往可以代替承上启下的关联的词语或句子。尤其是冒号最为突出,如“决赛共设四个环节:自我介绍、情景主持、才艺展示、最后陈词。”冒号代替的短语是“这四个环节分别是”。

第四、突出。

“突出”就是要以最简练的语言将事件的特色报道出来。我认为,事件有没有报道价值还在于它是否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与众不同之处往往要作者自己去挖掘。如果一篇新闻稿不能报道出事件的独特性,而是千篇一律的话,读者不会喜欢看,更谈不上价值了。所以,简讯更需要以简练的语言突出特色,报道独特信息,才能更受欢迎。当然,有时一件看起来很平实的事件也会具有新闻价值,这就要看写作者的眼力是否敏锐,角度是否新颖了。比如写时装设计比赛已经是很平常的活动了,但是在采写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他们的不同之处,活动所用的材料可能都是废旧品,体现了一个环保的主题,这就应该重点突出。

还是以前讲的一句话,我不是学新闻的,只是班门弄斧,把自己的砖扔出来而已。

1FWA范文链接:http://www.1fwa.com/fanwen/115128/

《校园简讯怎么写.doc》
将范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参考和打印
新闻报道范文模板范本免费下载
点击下载文档

文件为doc格式

未知区域的朋友,你觉得校园简讯怎么写范文格式写法怎么样?(最多500字,当前字数:0)
新闻报道范文

经验消息怎么写

所谓经验消息,即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况性、经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它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而是由许多事实,或者说,由一件以上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它不是突发性的,事情的发生、发展有比较长的过程。它所选择的事实有典型意义,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某一个时期、某一项工作的全貌。它不是简单的现象罗列,而是通过纵和横的对比、分析、阐述,揭示事物的本质,对读者有启发性、指导性。〈实例〉四川黔江区狠抓饮水大事情盘活脱贫一盘棋黔江地区于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所辖石柱、彭水、黔江、酉阳、秀山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均为国家重点扶贫县。全区集石山区、地方病高发区、多灾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于一体。总人口275万,其中农业人口255万,幅员面积1.7万平方公里,有耕地309万亩。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咔斯特灰岩地质构造,广大人民群众深受饮水极度缺乏之苦,一水多用,地方病流行,成为加剧贫困的重要因素,致使人民贫穷,经济落后。近几年来,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省水电厅及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把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温饱攻坚仗的重要大事来抓。几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贫困地区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必须从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而改变生产条件必须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入手,大搞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否则,既不能解决饱,也不能解决温,更不可能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我们为什么要以大搞人畜饮水为突破口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呢?1988年地区建立之初,我们面临着农民贫穷、财政拮据、基础设施脆弱、发展后劲不足的特殊现实:全区80%的农民人均收入不足150元,粮食不足200公斤,除黔江县以外的四县人均财政收入不到20元,100万农民闹春荒,40万多人住岩洞或窝棚,105万人饮水困难,60万人患地方病,5万适龄儿童无法上学。对此,地委、行署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果断地提出了“顺民心、重效益、促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打基础、建基地、立支柱”的战略任务,明确了从农业入手,集中全力打好温饱攻坚仗,加快富民富县步伐的工作思路,在已经实施的第一阶段温饱攻坚仗和正在实施的第二阶段脱贫攻坚仗中,始终把解决人畜饮水难工作作为解决群众温饱、加快脱贫致富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最紧迫的基础设施来抓。由于人畜饮水难的加快解决,给全区广大农民跨越温饱、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带来了5个重要变化。一是改变了农业基础条件,形成了新的生产力。1987年底,我区严重缺水吃的农民群众还有105万人。8年来,我区人畜饮水工作始终瞄准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累计完成总投资7968.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633.67万元,占总投资的45.68%,财政投资1098.86万元,占投入的13.76%,群众投资3236.29万元,占总投资的40.61%)。新建成人饮工程10829处,其中县城自来水厂一座,乡镇供水站69座,农村人饮工程10759处,解决了地区所在地黔江县城和69个乡场镇以及101个乡镇共65万人、65.7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一大批人饮工程的建成使用,“为改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二是解放农村劳动力,推动了贫困山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骨干商品基地建设,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区大多数贫困高寒区农民长期贫困的原因在于“以粮为纲”,单一结构,长期备受缺水、缺粮、缺钱的困扰。结构调整迈不开步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农业强劳动力被耗费在寻找用水上,人畜饮水难的解决,把一大批终年为水劳作的劳动力解放了出来,使每年近400万个劳动日用到了商品农业的开发上,从而加快了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烤烟、蚕桑、畜牧、经济林4大骨干商品基地,农民人均粮食由1987年的298公斤增到1994年的534公斤,预计今年可达5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182元增加到1994年的626元,1995年达750元。三是改变了群众的健康状况,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随着一批人饮工程的竣工使用,使那些过去严重缺水而卫生状况差、地方病流行区域的群众卫生状况得到很大改善,长期困扰的地氟病等地方病得到基本消灭,群众健康状况有了根本性改观。凡是人畜饮水解决的地方,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四是履行了党和政府为民谋福的宗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政群、干群关系。解决群众的饮水困难,是农民最盼望、最欢迎、最拥护的事,随着人畜饮水难的解决,党和政府为民谋福的宗旨得到具体体现,党群、政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不少基层党委、政府和基层干部深深地感受到:凡是召开解决人畜饮水的会议群众到得最齐,凡是发动筹集人畜饮水的资金群众交得最快,凡是解决了人畜饮水难的地方,政府的各种号召贯彻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效果最好。不少地方就是用为群众解决人饮难带动商品基地建设、带动计划生育、带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农村工作和任务的完成。五是初步走出一条以水养水、增强水管单位实力的路子,为水利部门实施产业化奠定了基础。随着一批县城、区乡(镇)场镇供水站的建成,逐步形成了水利作为基础产业的产业龙头。酉阳、石柱、彭水等县的场镇供水站,统一实行了由县水电局归口管理,按照成本加微利收取水费,统收统支,独立核效,自负盈亏,初步形成了以供水为龙头,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格局。虽然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尚有解决40万人、40.5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的任务。这些困难解决之难度是相当之大,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经济基础薄弱,但我们有信心将这一“硬骨头”拿下,为全区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贡献!(刘学普) ( 消息   经验 )

预防接种日宣传资料怎么写

所谓经验消息,即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况性、经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它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而是由许多事实,或者说,由一件以上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它不是突发性的,事情的发生、发展有比较长的过程。它所选择的事实有典型意义,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某一个时期、某一项工作的全貌。它不是简单的现象罗列,而是通过纵和横的对比、分析、阐述,揭示事物的本质,对读者有启发性、指导性。〈实例〉四川黔江区狠抓饮水大事情盘活脱贫一盘棋黔江地区于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所辖石柱、彭水、黔江、酉阳、秀山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均为国家重点扶贫县。全区集石山区、地方病高发区、多灾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于一体。总人口275万,其中农业人口255万,幅员面积1.7万平方公里,有耕地309万亩。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咔斯特灰岩地质构造,广大人民群众深受饮水极度缺乏之苦,一水多用,地方病流行,成为加剧贫困的重要因素,致使人民贫穷,经济落后。近几年来,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省水电厅及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把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温饱攻坚仗的重要大事来抓。几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贫困地区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必须从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而改变生产条件必须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入手,大搞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否则,既不能解决饱,也不能解决温,更不可能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我们为什么要以大搞人畜饮水为突破口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呢?1988年地区建立之初,我们面临着农民贫穷、财政拮据、基础设施脆弱、发展后劲不足的特殊现实:全区80%的农民人均收入不足150元,粮食不足200公斤,除黔江县以外的四县人均财政收入不到20元,100万农民闹春荒,40万多人住岩洞或窝棚,105万人饮水困难,60万人患地方病,5万适龄儿童无法上学。对此,地委、行署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果断地提出了“顺民心、重效益、促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打基础、建基地、立支柱”的战略任务,明确了从农业入手,集中全力打好温饱攻坚仗,加快富民富县步伐的工作思路,在已经实施的第一阶段温饱攻坚仗和正在实施的第二阶段脱贫攻坚仗中,始终把解决人畜饮水难工作作为解决群众温饱、加快脱贫致富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最紧迫的基础设施来抓。由于人畜饮水难的加快解决,给全区广大农民跨越温饱、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带来了5个重要变化。一是改变了农业基础条件,形成了新的生产力。1987年底,我区严重缺水吃的农民群众还有105万人。8年来,我区人畜饮水工作始终瞄准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累计完成总投资7968.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633.67万元,占总投资的45.68%,财政投资1098.86万元,占投入的13.76%,群众投资3236.29万元,占总投资的40.61%)。新建成人饮工程10829处,其中县城自来水厂一座,乡镇供水站69座,农村人饮工程10759处,解决了地区所在地黔江县城和69个乡场镇以及101个乡镇共65万人、65.7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一大批人饮工程的建成使用,“为改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二是解放农村劳动力,推动了贫困山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骨干商品基地建设,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区大多数贫困高寒区农民长期贫困的原因在于“以粮为纲”,单一结构,长期备受缺水、缺粮、缺钱的困扰。结构调整迈不开步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农业强劳动力被耗费在寻找用水上,人畜饮水难的解决,把一大批终年为水劳作的劳动力解放了出来,使每年近400万个劳动日用到了商品农业的开发上,从而加快了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烤烟、蚕桑、畜牧、经济林4大骨干商品基地,农民人均粮食由1987年的298公斤增到1994年的534公斤,预计今年可达5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182元增加到1994年的626元,1995年达750元。三是改变了群众的健康状况,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随着一批人饮工程的竣工使用,使那些过去严重缺水而卫生状况差、地方病流行区域的群众卫生状况得到很大改善,长期困扰的地氟病等地方病得到基本消灭,群众健康状况有了根本性改观。凡是人畜饮水解决的地方,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四是履行了党和政府为民谋福的宗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政群、干群关系。解决群众的饮水困难,是农民最盼望、最欢迎、最拥护的事,随着人畜饮水难的解决,党和政府为民谋福的宗旨得到具体体现,党群、政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不少基层党委、政府和基层干部深深地感受到:凡是召开解决人畜饮水的会议群众到得最齐,凡是发动筹集人畜饮水的资金群众交得最快,凡是解决了人畜饮水难的地方,政府的各种号召贯彻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效果最好。不少地方就是用为群众解决人饮难带动商品基地建设、带动计划生育、带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农村工作和任务的完成。五是初步走出一条以水养水、增强水管单位实力的路子,为水利部门实施产业化奠定了基础。随着一批县城、区乡(镇)场镇供水站的建成,逐步形成了水利作为基础产业的产业龙头。酉阳、石柱、彭水等县的场镇供水站,统一实行了由县水电局归口管理,按照成本加微利收取水费,统收统支,独立核效,自负盈亏,初步形成了以供水为龙头,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格局。虽然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尚有解决40万人、40.5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的任务。这些困难解决之难度是相当之大,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经济基础薄弱,但我们有信心将这一“硬骨头”拿下,为全区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贡献!(刘学普) ( 宣传资料   预防接种 )

电视新闻稿实例怎么写

所谓经验消息,即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况性、经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它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而是由许多事实,或者说,由一件以上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它不是突发性的,事情的发生、发展有比较长的过程。它所选择的事实有典型意义,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某一个时期、某一项工作的全貌。它不是简单的现象罗列,而是通过纵和横的对比、分析、阐述,揭示事物的本质,对读者有启发性、指导性。〈实例〉四川黔江区狠抓饮水大事情盘活脱贫一盘棋黔江地区于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所辖石柱、彭水、黔江、酉阳、秀山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均为国家重点扶贫县。全区集石山区、地方病高发区、多灾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于一体。总人口275万,其中农业人口255万,幅员面积1.7万平方公里,有耕地309万亩。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咔斯特灰岩地质构造,广大人民群众深受饮水极度缺乏之苦,一水多用,地方病流行,成为加剧贫困的重要因素,致使人民贫穷,经济落后。近几年来,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省水电厅及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把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温饱攻坚仗的重要大事来抓。几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贫困地区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必须从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而改变生产条件必须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入手,大搞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否则,既不能解决饱,也不能解决温,更不可能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我们为什么要以大搞人畜饮水为突破口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呢?1988年地区建立之初,我们面临着农民贫穷、财政拮据、基础设施脆弱、发展后劲不足的特殊现实:全区80%的农民人均收入不足150元,粮食不足200公斤,除黔江县以外的四县人均财政收入不到20元,100万农民闹春荒,40万多人住岩洞或窝棚,105万人饮水困难,60万人患地方病,5万适龄儿童无法上学。对此,地委、行署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果断地提出了“顺民心、重效益、促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打基础、建基地、立支柱”的战略任务,明确了从农业入手,集中全力打好温饱攻坚仗,加快富民富县步伐的工作思路,在已经实施的第一阶段温饱攻坚仗和正在实施的第二阶段脱贫攻坚仗中,始终把解决人畜饮水难工作作为解决群众温饱、加快脱贫致富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最紧迫的基础设施来抓。由于人畜饮水难的加快解决,给全区广大农民跨越温饱、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带来了5个重要变化。一是改变了农业基础条件,形成了新的生产力。1987年底,我区严重缺水吃的农民群众还有105万人。8年来,我区人畜饮水工作始终瞄准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累计完成总投资7968.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633.67万元,占总投资的45.68%,财政投资1098.86万元,占投入的13.76%,群众投资3236.29万元,占总投资的40.61%)。新建成人饮工程10829处,其中县城自来水厂一座,乡镇供水站69座,农村人饮工程10759处,解决了地区所在地黔江县城和69个乡场镇以及101个乡镇共65万人、65.7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一大批人饮工程的建成使用,“为改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二是解放农村劳动力,推动了贫困山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骨干商品基地建设,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区大多数贫困高寒区农民长期贫困的原因在于“以粮为纲”,单一结构,长期备受缺水、缺粮、缺钱的困扰。结构调整迈不开步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农业强劳动力被耗费在寻找用水上,人畜饮水难的解决,把一大批终年为水劳作的劳动力解放了出来,使每年近400万个劳动日用到了商品农业的开发上,从而加快了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烤烟、蚕桑、畜牧、经济林4大骨干商品基地,农民人均粮食由1987年的298公斤增到1994年的534公斤,预计今年可达5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182元增加到1994年的626元,1995年达750元。三是改变了群众的健康状况,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随着一批人饮工程的竣工使用,使那些过去严重缺水而卫生状况差、地方病流行区域的群众卫生状况得到很大改善,长期困扰的地氟病等地方病得到基本消灭,群众健康状况有了根本性改观。凡是人畜饮水解决的地方,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四是履行了党和政府为民谋福的宗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政群、干群关系。解决群众的饮水困难,是农民最盼望、最欢迎、最拥护的事,随着人畜饮水难的解决,党和政府为民谋福的宗旨得到具体体现,党群、政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不少基层党委、政府和基层干部深深地感受到:凡是召开解决人畜饮水的会议群众到得最齐,凡是发动筹集人畜饮水的资金群众交得最快,凡是解决了人畜饮水难的地方,政府的各种号召贯彻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效果最好。不少地方就是用为群众解决人饮难带动商品基地建设、带动计划生育、带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农村工作和任务的完成。五是初步走出一条以水养水、增强水管单位实力的路子,为水利部门实施产业化奠定了基础。随着一批县城、区乡(镇)场镇供水站的建成,逐步形成了水利作为基础产业的产业龙头。酉阳、石柱、彭水等县的场镇供水站,统一实行了由县水电局归口管理,按照成本加微利收取水费,统收统支,独立核效,自负盈亏,初步形成了以供水为龙头,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格局。虽然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尚有解决40万人、40.5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的任务。这些困难解决之难度是相当之大,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经济基础薄弱,但我们有信心将这一“硬骨头”拿下,为全区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贡献!(刘学普) ( 新闻稿   实例 )

新闻特写范文怎么写

所谓经验消息,即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况性、经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它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而是由许多事实,或者说,由一件以上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它不是突发性的,事情的发生、发展有比较长的过程。它所选择的事实有典型意义,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某一个时期、某一项工作的全貌。它不是简单的现象罗列,而是通过纵和横的对比、分析、阐述,揭示事物的本质,对读者有启发性、指导性。〈实例〉四川黔江区狠抓饮水大事情盘活脱贫一盘棋黔江地区于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所辖石柱、彭水、黔江、酉阳、秀山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均为国家重点扶贫县。全区集石山区、地方病高发区、多灾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于一体。总人口275万,其中农业人口255万,幅员面积1.7万平方公里,有耕地309万亩。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咔斯特灰岩地质构造,广大人民群众深受饮水极度缺乏之苦,一水多用,地方病流行,成为加剧贫困的重要因素,致使人民贫穷,经济落后。近几年来,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省水电厅及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把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温饱攻坚仗的重要大事来抓。几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贫困地区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必须从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而改变生产条件必须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入手,大搞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否则,既不能解决饱,也不能解决温,更不可能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我们为什么要以大搞人畜饮水为突破口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呢?1988年地区建立之初,我们面临着农民贫穷、财政拮据、基础设施脆弱、发展后劲不足的特殊现实:全区80%的农民人均收入不足150元,粮食不足200公斤,除黔江县以外的四县人均财政收入不到20元,100万农民闹春荒,40万多人住岩洞或窝棚,105万人饮水困难,60万人患地方病,5万适龄儿童无法上学。对此,地委、行署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果断地提出了“顺民心、重效益、促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打基础、建基地、立支柱”的战略任务,明确了从农业入手,集中全力打好温饱攻坚仗,加快富民富县步伐的工作思路,在已经实施的第一阶段温饱攻坚仗和正在实施的第二阶段脱贫攻坚仗中,始终把解决人畜饮水难工作作为解决群众温饱、加快脱贫致富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最紧迫的基础设施来抓。由于人畜饮水难的加快解决,给全区广大农民跨越温饱、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带来了5个重要变化。一是改变了农业基础条件,形成了新的生产力。1987年底,我区严重缺水吃的农民群众还有105万人。8年来,我区人畜饮水工作始终瞄准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累计完成总投资7968.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633.67万元,占总投资的45.68%,财政投资1098.86万元,占投入的13.76%,群众投资3236.29万元,占总投资的40.61%)。新建成人饮工程10829处,其中县城自来水厂一座,乡镇供水站69座,农村人饮工程10759处,解决了地区所在地黔江县城和69个乡场镇以及101个乡镇共65万人、65.7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一大批人饮工程的建成使用,“为改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二是解放农村劳动力,推动了贫困山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骨干商品基地建设,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区大多数贫困高寒区农民长期贫困的原因在于“以粮为纲”,单一结构,长期备受缺水、缺粮、缺钱的困扰。结构调整迈不开步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农业强劳动力被耗费在寻找用水上,人畜饮水难的解决,把一大批终年为水劳作的劳动力解放了出来,使每年近400万个劳动日用到了商品农业的开发上,从而加快了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烤烟、蚕桑、畜牧、经济林4大骨干商品基地,农民人均粮食由1987年的298公斤增到1994年的534公斤,预计今年可达5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182元增加到1994年的626元,1995年达750元。三是改变了群众的健康状况,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随着一批人饮工程的竣工使用,使那些过去严重缺水而卫生状况差、地方病流行区域的群众卫生状况得到很大改善,长期困扰的地氟病等地方病得到基本消灭,群众健康状况有了根本性改观。凡是人畜饮水解决的地方,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四是履行了党和政府为民谋福的宗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政群、干群关系。解决群众的饮水困难,是农民最盼望、最欢迎、最拥护的事,随着人畜饮水难的解决,党和政府为民谋福的宗旨得到具体体现,党群、政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不少基层党委、政府和基层干部深深地感受到:凡是召开解决人畜饮水的会议群众到得最齐,凡是发动筹集人畜饮水的资金群众交得最快,凡是解决了人畜饮水难的地方,政府的各种号召贯彻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效果最好。不少地方就是用为群众解决人饮难带动商品基地建设、带动计划生育、带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农村工作和任务的完成。五是初步走出一条以水养水、增强水管单位实力的路子,为水利部门实施产业化奠定了基础。随着一批县城、区乡(镇)场镇供水站的建成,逐步形成了水利作为基础产业的产业龙头。酉阳、石柱、彭水等县的场镇供水站,统一实行了由县水电局归口管理,按照成本加微利收取水费,统收统支,独立核效,自负盈亏,初步形成了以供水为龙头,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格局。虽然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尚有解决40万人、40.5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的任务。这些困难解决之难度是相当之大,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经济基础薄弱,但我们有信心将这一“硬骨头”拿下,为全区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贡献!(刘学普) ( 特写   新闻 )

电视新闻稿(解说词)的写作怎么写

所谓经验消息,即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况性、经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它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而是由许多事实,或者说,由一件以上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它不是突发性的,事情的发生、发展有比较长的过程。它所选择的事实有典型意义,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某一个时期、某一项工作的全貌。它不是简单的现象罗列,而是通过纵和横的对比、分析、阐述,揭示事物的本质,对读者有启发性、指导性。〈实例〉四川黔江区狠抓饮水大事情盘活脱贫一盘棋黔江地区于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所辖石柱、彭水、黔江、酉阳、秀山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均为国家重点扶贫县。全区集石山区、地方病高发区、多灾区、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于一体。总人口275万,其中农业人口255万,幅员面积1.7万平方公里,有耕地309万亩。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咔斯特灰岩地质构造,广大人民群众深受饮水极度缺乏之苦,一水多用,地方病流行,成为加剧贫困的重要因素,致使人民贫穷,经济落后。近几年来,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下,在省水电厅及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把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温饱攻坚仗的重要大事来抓。几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贫困地区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必须从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而改变生产条件必须从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入手,大搞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否则,既不能解决饱,也不能解决温,更不可能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我们为什么要以大搞人畜饮水为突破口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呢?1988年地区建立之初,我们面临着农民贫穷、财政拮据、基础设施脆弱、发展后劲不足的特殊现实:全区80%的农民人均收入不足150元,粮食不足200公斤,除黔江县以外的四县人均财政收入不到20元,100万农民闹春荒,40万多人住岩洞或窝棚,105万人饮水困难,60万人患地方病,5万适龄儿童无法上学。对此,地委、行署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果断地提出了“顺民心、重效益、促发展”的指导方针和“打基础、建基地、立支柱”的战略任务,明确了从农业入手,集中全力打好温饱攻坚仗,加快富民富县步伐的工作思路,在已经实施的第一阶段温饱攻坚仗和正在实施的第二阶段脱贫攻坚仗中,始终把解决人畜饮水难工作作为解决群众温饱、加快脱贫致富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最紧迫的基础设施来抓。由于人畜饮水难的加快解决,给全区广大农民跨越温饱、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带来了5个重要变化。一是改变了农业基础条件,形成了新的生产力。1987年底,我区严重缺水吃的农民群众还有105万人。8年来,我区人畜饮水工作始终瞄准这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累计完成总投资7968.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633.67万元,占总投资的45.68%,财政投资1098.86万元,占投入的13.76%,群众投资3236.29万元,占总投资的40.61%)。新建成人饮工程10829处,其中县城自来水厂一座,乡镇供水站69座,农村人饮工程10759处,解决了地区所在地黔江县城和69个乡场镇以及101个乡镇共65万人、65.7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一大批人饮工程的建成使用,“为改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二是解放农村劳动力,推动了贫困山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骨干商品基地建设,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区大多数贫困高寒区农民长期贫困的原因在于“以粮为纲”,单一结构,长期备受缺水、缺粮、缺钱的困扰。结构调整迈不开步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农业强劳动力被耗费在寻找用水上,人畜饮水难的解决,把一大批终年为水劳作的劳动力解放了出来,使每年近400万个劳动日用到了商品农业的开发上,从而加快了农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烤烟、蚕桑、畜牧、经济林4大骨干商品基地,农民人均粮食由1987年的298公斤增到1994年的534公斤,预计今年可达5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182元增加到1994年的626元,1995年达750元。三是改变了群众的健康状况,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随着一批人饮工程的竣工使用,使那些过去严重缺水而卫生状况差、地方病流行区域的群众卫生状况得到很大改善,长期困扰的地氟病等地方病得到基本消灭,群众健康状况有了根本性改观。凡是人畜饮水解决的地方,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四是履行了党和政府为民谋福的宗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政群、干群关系。解决群众的饮水困难,是农民最盼望、最欢迎、最拥护的事,随着人畜饮水难的解决,党和政府为民谋福的宗旨得到具体体现,党群、政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不少基层党委、政府和基层干部深深地感受到:凡是召开解决人畜饮水的会议群众到得最齐,凡是发动筹集人畜饮水的资金群众交得最快,凡是解决了人畜饮水难的地方,政府的各种号召贯彻最力,开展的各项工作效果最好。不少地方就是用为群众解决人饮难带动商品基地建设、带动计划生育、带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农村工作和任务的完成。五是初步走出一条以水养水、增强水管单位实力的路子,为水利部门实施产业化奠定了基础。随着一批县城、区乡(镇)场镇供水站的建成,逐步形成了水利作为基础产业的产业龙头。酉阳、石柱、彭水等县的场镇供水站,统一实行了由县水电局归口管理,按照成本加微利收取水费,统收统支,独立核效,自负盈亏,初步形成了以供水为龙头,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格局。虽然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摆在我们面前的尚有解决40万人、40.5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的任务。这些困难解决之难度是相当之大,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经济基础薄弱,但我们有信心将这一“硬骨头”拿下,为全区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贡献!(刘学普) ( 解说词   新闻稿 )